"高盖山头日影微":高盖山头映射在落日余晖下,
# 微:微弱,黯淡。,日影:太阳的光线。,高盖山:在今福州市内西南隅。
"黄昏独立宿禽稀":黄昏时我独立林中,只有几只鸟儿归宿窝巢。
# 宿禽:归宿的飞鸟。
"林间滴酒空垂泪":在母亲坟墓前祭奠几滴白酒,止不住泪水流了下来,
# 滴酒:往地上滴洒酒液祭奠亡故的人。
"不见丁宁嘱早归":再也听不到母亲叮嘱我早早回家的声音了。
# 丁宁:同“叮咛”。此指母亲的叮嘱。
唐代诗人
陈去疾(789?~?),唐代诗人。字文医,福州侯官人。元和十四年进士,历官江州司马、户曹参军、忠武节度判官、蔡州司马、邕管经略副使等职。陈去疾工诗能文,善作格律诗,尤长于七绝,写景抒情颇具寥落悲凄之意。有《元夕京城和欧阳衮》《塞下曲》等佳作。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表达亲情的悼亡诗。描绘了黄昏时分,高盖山头日影微弱,诗人独自站在母亲坟前,周围宿禽稀少,一片寂静。诗人在林间洒酒祭奠,泪水空流,因为再也听不到母亲亲切叮嘱自己早归的声音。表达了诗人对母亲深深的怀念与失去母亲的痛苦之情。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高盖山头日影微,黄昏独立宿禽稀”,通过描写黄昏时分高盖山头日影微弱、宿鸟归巢渐稀的萧瑟景象,将诗人祭奠亡母的哀伤融入苍茫暮色中,以黯淡之景抒发肃穆沉痛的心境,使情感表达含蓄而深沉。渲染:“高盖山头日影微,黄昏独立宿禽稀”,以“日影微”的黯淡暮景与“宿禽稀”的归鸟稀少,勾勒出坟山黄昏的肃穆环境,通过景物的萧瑟感强化哀伤氛围,渲染诗人祭母时的沉痛心绪。联想:“不见丁宁嘱早归”,由眼前母亲不再叮咛“早归”的现实,联想到孟郊诗中“临行密密缝”的慈母形象,深化诗人对亡母的思念。
3. 分段赏析
开头两句“高盖山头日影微,黄昏独立宿禽稀”,刻画了祭祀时的环境:高山之上日色渐暗,黄昏时分诗人独自长久伫立,归巢的飞鸟也渐渐稀少。首句以“日影微”点出傍晚坟山的整体氛围,暗淡的光线营造出一种哀伤的情调,一个“微”字透露出萧瑟之感。次句承接首句,“宿禽稀”既表明暮色加深,也暗示诗人站立时间之长,从中可见他对亡母深切的思念。后两句“林间滴酒空垂泪,不见丁宁嘱早归”,在凄凉场景中直接抒发悲伤的情感:在林中洒酒祭奠,徒然落泪,因为再也听不到母亲叮嘱自己早些归来的声音了。第三句写洒酒祭拜时的悲痛,“空垂泪”表达了祭奠行为的徒然和无尽的伤感。末句则解释了为何“垂泪”是“空”的——母亲那熟悉的“早归”叮咛已永远消失。诗人没有铺叙母亲生前的诸多关怀,而是选取母亲在儿子出行前必定叮嘱“早归”这一典型细节,集中体现了深厚无私的母爱。这种叮嘱蕴含了无限的盼望与牵挂,令人联想孟郊诗中慈母“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的形象。如今面对冰冷的坟墓,今昔对比之下,诗人内心充满巨大的痛苦。最后一句以平实的语言,真切地表达了这份失去至亲的哀痛,情感深沉动人。
4. 作品点评
此诗的动人之处,在于以朴素笔触传递深挚情感,母子之爱与眷恋之情皆自然流露,故而能引发人们的心灵共鸣。
# 读此诗末句,使人恻然。此等语乃从人子心腑中流出者。唐人绝句,此类作品不多见。
现代刘永济《唐人绝句精华》
# 此乃人子肺腑中流出,结语尤沉痛。与孟郊“慈母手中线”(《游子吟》)合读,俱见真情,益增天伦之感。
古代文学专家周本淳《唐人绝句类选》
# 作者于黄昏时分独立在高盖山头,夕阳西下,日影微茫,宿鸟稀少,景物苍茫凄凉。诗人滴酒洒泪,祭奠母亲。以前每一次离家远行,母亲总是千叮咛万嘱咐早早归来,而今却再也听不到母亲叮咛早归的话语,只能一个人孤零零地独立在黄昏的母亲的坟前。失母之痛在黄昏凄景的烘托下,格外悲怆。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程郁缀《登高壮观天地间:古典诗歌与人文精神十五讲》
上一篇:唐·李绅《灵蛇见少林寺》
下一篇:唐·杜牧《赠渔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