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yǒng
yuè

朝代:唐作者:李建枢浏览量:2
zuó
yuán
fēi
jīn
yuán
què
yuán
chù
jiǎn
chán
juān
nián
shí
èr
yuán
quē
néng
duō
shí
shào
nián

译文

昨天夜里月亮是圆的,可今晚的月亮却不是圆的了,我反而怀疑,就算月亮到了最圆的时候,它那皎洁美好的姿态是不是也会有所减损呢。一年当中,月亮会经历十二次从圆到缺、再从缺到圆的变化,但是人的一生当中,真正的青春时光又有多少呢。

逐句剖析

"昨夜圆非今夜圆":昨天夜里月亮是圆的,可今晚的月亮却不是圆的了,

# 非:不是。,圆:圆月。

"却疑圆处减婵娟":我反而怀疑,就算月亮到了最圆的时候,它那皎洁美好的姿态是不是也会有所减损呢。

# 婵娟:非常美好的姿态。

"一年十二度圆缺":一年当中,月亮会经历十二次从圆到缺、再从缺到圆的变化,

# 一年十二度圆缺:诗中指一年月亮圆缺十二次。度:次,回,年。

"能得几多时少年":但是人的一生当中,真正的青春时光又有多少呢。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咏月》是唐代诗人李建枢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以“咏月”为题展开哲理性思考。诗歌从“昨月非今月”的自然现象切入,通过月相变化的观察引发对生命本质的探询,进而推及对人生际遇的观照。诗作聚焦青春年少这一特定人生阶段,揭示时光流转中生命存在的短暂特性,暗含青春易逝、韶华珍贵的深层意蕴。全诗以平实语言承载深刻哲思,通过日月轮转的自然规律观察,展现光阴永恒与人生有限的辩证关系,在客观陈述中自然流露对生命进程的深切体悟,最终落脚于对珍视当下、把握时光的理性劝诫。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咏物哲理诗。诗歌描写了月亮周期性盈亏的自然规律,及光阴无情、岁月短暂的道理,告诫人们要珍惜时光。

2. 写作手法

对比:前两句中“昨夜圆非今夜圆”通过时间对比,展现月亮形态的动态变化;“却疑圆处减婵娟”则形成完整与消减的对比,暗示美好事物的渐逝。后两句将“一年十二度圆缺”的周期性自然规律,与“能得几多时少年”的生命的一去不返形成对照,用月相循环反衬青春短暂。全诗通过月亮“圆、缺”的变化与人生“盛、衰”的对应,写出了自然与人生哲理的深层对比关系。

3. 分段赏析

“昨夜圆非今夜圆”:这句诗写月亮的状态变化。昨天还是圆满的月亮,到了今天就不再是同样的圆了。一个“非”字,直接点出月亮并非一成不变,让我们感受到时间的流逝带来的细微差别。诗人通过观察月亮的变化,暗示了世间万物都在不断运动、变化的道理。“却疑圆处减婵娟”:诗人进一步抒发对月亮的感受。虽然月亮看起来又是圆的,但心里却忍不住怀疑,这个看似圆满的月亮,是不是没有以前那么美好了呢?“婵娟”在这里指的是月亮美丽的样子。一个“疑”字,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能否长久的担忧,也隐含着对人生圆满难以持久的感慨。“一年十二度圆缺”:这句诗从具体的月亮变化,推广到了一年四季的规律。我们知道,月亮一年中会有十二次左右的圆缺变化,循环往复,永不停歇。诗人用“十二度”这个数字,强调了月亮变化的周期性和规律性,也让我们想到了时间的漫长流逝。“能得几多时少年”:这是全诗的点睛之笔。诗人由月亮的圆缺变化,联想到人生的青春时光。月亮每年都有十二次圆缺,但人的青春年少时光又有多少呢?诗人用一个反问句,强烈地表达了对青春易逝、时光无情的感叹,也告诫我们要珍惜宝贵的少年时光。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白居易《春题湖上》

下一篇:唐·武则天《唐享昊天乐·第七》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