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上春来似画图":西湖的春天,像一幅醉人的风景画,
"乱峰围绕水平铺":群山环绕,湖水汪汪一碧,水平如镜。
# 乱峰:形容山峰很多。西湖三面环山,有南高峰、北高峰、葛岭等。乱,缤乱。
"松排山面千重翠":松树在山上排开层层一片翠色,
# 重:层。,松排山面:指山上有许多松树。排:排列松树众多,故称“排”。
"月点波心一颗珠":一轮圆月映入水中,好像一颗明珠,晶莹透亮,跳荡悬浮。
# 月点波心:月亮倒映在水中。点:明月一轮,故称“点”。
"碧毯线头抽早稻":稻犹如一块巨大的绿色的毛毯上绒头,
# 碧毯线头抽早稻:碧毯线头抽早稻二句:田野里早稻拔节抽穗,好像碧绿的毯子上的线头;河边菖蒲新长出的嫩叶,犹如罗裙上的飘带。碧毯:指早穗连成一片,如同绿色的地毯。线头:指毛毯上的绒头。抽:抽出、拔出。
"青罗裙带展新蒲":舒展的新蒲像少女身上飘曳的罗裙飘带。
# 蒲:香蒲,湖上生长的一种水草。,裙带:裙子上的飘带。,罗:质地稀疏的丝织品。
"未能抛得杭州去":我不能离开杭州到别处去,
"一半勾留是此湖":有一半原因是留恋这风景如画西湖。
# 勾留:稽留,耽搁。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写景抒情诗。描绘了西湖春天的如画美景,诗人从宏观到微观,展现了西湖群山环绕、湖水如镜、松树葱郁、明月映波、早稻初抽、新蒲舒展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西湖旖旎风光的赞美,以及即将离任杭州时对这片山水的眷恋不舍之情。
2. 写作手法
比喻:诗中运用了大量精妙的比喻,“月点波心一颗珠”将倒映在湖心的明月比作一颗明珠;“碧毯线头抽早稻”把抽穗的早稻比作碧毯上的线头;“青罗裙带展新蒲”将新绿鲜嫩的香蒲比作青罗裙带。这些比喻生动形象地描绘出西湖景物的特点,使读者更直观地感受到西湖的美丽。拟人:“松排山面千重翠”中“排”字赋予松树以人的动作,好似松树有意识地排列在山面,生动展现出松树的茂密与规整,让景色富有动态美。情景交融:前三联通过描绘西湖春日的山水、树木、明月、农作物等景色,在尾联直接抒发对西湖的喜爱与留恋,情与景相互融合,自然流露情感。动静结合:诗中既有静态描写,“乱峰围绕水平铺”“松排山面千重翠”等展现西湖的平静与山峦、松树的静态美;又有动态描写,“月点波心一颗珠”中一个“点”字,将明月倒映在湖中的动态表现出来,动静相衬,使画面更具生机。直抒胸臆:诗的尾联“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诗人直接表达自己没有离开杭州是因为留恋西湖美景,直截了当地抒发了对西湖的喜爱之情。借景抒情:诗的前六句通过描写西湖的春景,“乱峰围绕水平铺”“松排山面千重翠”等,将对西湖美景的赞美之情融入到景物描写之中,借西湖的美景抒发了诗人对西湖的喜爱之情。
3. 分段赏析
《春题湖上》首联:“湖上春来似画图,乱峰围绕水平铺。”诗人开篇就以生动的笔触,鸟瞰西湖春日景色,将西湖比作一幅美丽的画图,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让读者对西湖的美景有了一个总体的印象。“乱峰围绕水平铺”则从宏观角度勾勒出西湖开阔且静谧的画面,描绘了西湖周围群山环绕、湖面平静如镜的景象,为读者呈现出一种开阔、宁静的美感,也为全诗奠定了喜爱西湖美景的情感基调。颔联:“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此联诗人的目光从宏观的湖光山色聚焦到湖边的山峦和湖心的明月。“松排山面千重翠”,一个“排”字生动地展现出松树在山上排列得整整齐齐,仿佛是人为精心布置一般,而“千重翠”则突出了松树的繁茂翠绿,让人感受到西湖周边山林的郁郁葱葱,充满生机。“月点波心一颗珠”,巧妙地将倒映在湖心的明月比作一颗明珠,“点”字更是使画面充满了灵动之感,仿佛明月是跳跃着映入波心的,呈现出西湖夜景的璀璨美丽,给人以无限的遐想和美的享受。颈联:“碧毯线头抽早稻,青罗裙带展新蒲。”诗人在此别出心裁地把农事诗化,将早稻比作碧毯上的线头,新蒲比作青罗裙带,不仅体现出诗人对湖区人民的关怀,更生动地描绘出春天农作物生机勃勃的景象。这一联充满了生活气息,让读者在欣赏西湖美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湖畔的田园风光,使诗歌的意境更加丰富多样。尾联:“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诗人直抒胸臆,直接表达出自己因西湖美景而不愿离开杭州的留恋之情。“一半勾留是此湖”,强调了西湖在诗人心中的重要地位,借对西湖的不舍深化了对西湖喜爱的情感主题,使全诗的情感达到了高潮,让读者深刻感受到诗人对西湖的深深眷恋。
4. 作品点评
《春题湖上》是白居易山水诗中的杰出之作。其写作特色鲜明,诗人以幽丽华美的笔触,运用大量精妙的比喻,如将西湖比作画图,早稻比作碧毯线头,新蒲比作青罗裙带等,生动形象地勾勒出西湖的旖旎风光,使景物描写细腻入微且真切动人。诗中前六句写景,后两句抒情,借景抒情与情景交融的手法运用娴熟,将诗人对西湖的喜爱与留恋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整体意境优美,格调清新,为读者展现了一幅生动的西湖春景图,其对西湖景色的生动描绘以及蕴含的真挚情感,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对后世描写西湖的诗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 物态新出(“碧毯线头”二句下)。万千赞叹,尽此二句(末二句下)。
清毛奇龄、王锡《唐七律选》
# “画图”二字是诗眼,下五句皆实写画图中景;以不舍意作结,而曰“一半勾留”,言外正有馀情。
清爱新觉罗·弘历《唐宋诗醇》
# 以“湖”字起结,奇极。“一半勾留”,湖未尝留人,而人自不能抛舍。兴之所适也;然亦只得“一半”,那一半当别有瞻恋君国去处,若说全被勾留,岂不是个游春郎君,不是白傅口中语矣(末二句下)。前解写山月之胜,后解写物色之胜,总写得“湖上春”兰字。
清王尧衢《古唐诗合解》
上一篇:唐·白居易《观游鱼》
下一篇:唐·李建枢《咏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