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yáo

朝代:魏晋作者:曹操浏览量:2
wèng
zhōng
dǒu
chǔ
qiè
chǐ
zēng
yǒu
lái
cóng
dài
zhī
suǒ
yīng

译文

看看土瓮没有一斗粮,打开竹箱没有一尺缯。朋友向我借贷,不知道怎样去应承。

逐句剖析

"瓮中无斗储":看看土瓮没有一斗粮,

# 斗储:指极少量的储粮。,瓮:一种盛水或酒等的陶器。

"发箧无尺缯":打开竹箱没有一尺缯。

# 发箧:打开竹箱。箧,竹箱。

"友来从我贷":朋友向我借贷,

# 贷:借贷。

"不知所以应":不知道怎样去应承。

# 应:应承,回答。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谣俗词》是东汉末年文学家曹操创作的五言古诗。此诗前两句“瓮中无斗储,发箧无尺缯”以白描手法直陈家境,通过“无斗储”“无尺缯”的双重否定,极致展现家中粮米与衣帛的匮乏,勾勒出底层百姓一贫如洗的生存图景;后两句“友来从我贷,不知所以应”聚焦日常场景,以友人借贷时的尴尬无措,细腻刻画贫困对人情往来的冲击,将民生艰难的困境推向深层。全诗以质朴简练的语言,选取典型生活片段,于细微处见真章,既如实呈现了东汉末年战乱频仍下百姓“生计无着、人情难全”的现实惨状,亦暗含作者对底层民生的深切体察。其以小见大的叙事视角、凝练传神的细节描写。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东汉末政治家、文学家

曹操(155~220),东汉末政治家、文学家。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初举孝廉,在镇压黄巾起义、讨伐董卓过程中扩充军事力量,后迎献帝都许,逐步削平各方割据势力,统一中国北部,在赤壁之战中战败。后曹丕代汉,追谥其为武帝,世称魏武帝。曹操尤善诗,其诗气魄雄伟,慷慨悲凉,多抒发政治抱负,反映汉末人民苦难,善用乐府古题描写现实生活。散文清峻整洁,部分诏令真率自然,具有通脱之风。代表作品有《蒿里行》《观沧海》《龟虽寿》。著有《魏武帝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此诗约成于汉末战乱时期(184-219年),是建安文学的代表性作品。其创作背景源于诗人在担任兖州刺史期间,亲眼目睹了民生的艰难困苦,作品聚焦于社会动荡所引发的普遍贫困这一深刻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社会现实诗。诗中描绘了一位贫穷之士“瓮中无斗储,发箧无尺缯”的饥寒交迫窘境,以及“友来从我贷”所折射出的友人亦走投无路的现实,展现了汉末连年战乱下百姓困苦艰难的生活状况。从中可见诗人对下层民众生活的关注,暗含其希望统一全国、让世人不再为温饱担忧的抱负,体现了诗人对人间疾苦的同情与体察。

2. 写作手法

白描:“瓮中无斗储”以盛放粮食的瓮中空无一物,直写断粮之危;“发箧无尺缯”通过打开衣箱连一尺布料都寻不到,细绘缺衣之窘。两句皆以日常器物的“空无”状态作客观呈现,具体的“无”替代抽象的“贫”,让底层民众“衣食双绝”的生存绝境从具象细节中自然浮现,比直接抒情更显沉重。这种“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的白描,正是建安诗人“感于哀乐,缘事而发”创作精神的体现。

3. 分段赏析

“瓮中无斗储,发箧无尺缯”直笔写家境:米缸里连一斗存粮都没有,打开衣箱也找不出一尺布帛。“瓮”和“箧”这两个家常器物,配上“无斗储”“无尺缯”的彻底匮乏,三言两语就画出家徒四壁的穷状。“斗”和“尺”这些小量词,更把缺衣少食的窘迫说得透透的,字里行间都是诗人为生计发愁的无奈,也给后面的事悄悄做了铺垫。“友来从我贷,不知所以应”转写人情难处:朋友上门借钱,可自己啥都没有,根本不知道怎么回答。一个“贷”字说清来意,“从我”见出对方信任,可“不知所以应”直接戳中痛点——想帮却帮不上,对不住朋友的这份难堪,把没钱的苦从日子难挨延伸到了人情亏欠上。全诗像记流水账似的,平平常常说着事,却把穷书生的窘迫和骨子里的挣扎,藏在“无”和“不知”的反复里,读着满是说不出的苦味。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魏晋·张华《游侠篇》

下一篇:魏晋·慧远《游庐山》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