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zhòng
guā
piān

朝代:魏晋作者:曹叡浏览量:1
zhòng
guā
dōng
jǐng
shàng
rǎn
rǎn
yuán
jūn
xīn
wéi
hūn
guā
xiāng
jié
lián
tuō
xiào
yǒu
tài
shān
gēn
zhū
màn
yán
dēng
yuán
píng
zǎo
tuō
qīng
liú
cháng
kǒng
shēn
quán
bèi
méng
qiū
shān
huì
jiàn
qiè
zhí
quán
quán
tiān
zhào
zhī
zhī
xiǎng
jūn
rán

译文

种瓜种在东面井边上,瓜藤慢慢地爬过了矮墙。自从同你结为夫妻,我们就如同瓜葛永远联结相配成双。我把身躯托付给你,就像倚靠在泰山上。菟丝本来就是无根的草,只靠着藤蔓攀缘而上。浮萍也是无根而托身于清清的流水,常恐身躯不得保全失掉依傍。既然你给了我如大山一般的大恩惠,我侍奉你也定会忠诚恳切一如往常。我这拳拳之心天日都能照见,想必你也都清楚明白我的衷肠。

逐句剖析

"种瓜东井上":种瓜种在东面井边上,

"冉冉自逾垣":瓜藤慢慢地爬过了矮墙。

# 垣:矮墙。,冉冉:慢慢地。

"与君新为婚":自从同你结为夫妻,

"瓜葛相结连":我们就如同瓜葛永远联结相配成双。

# 瓜葛:两种蔓生植物,常用来比喻互相联结缠绕的关系。

"寄托不肖躯":我把身躯托付给你,

# 不肖:自谦之词。

"有如倚太山":就像倚靠在泰山上。

# 太山:即泰山。

"菟丝无根株":菟丝本来就是无根的草,

# 菟丝:一年生缠绕寄生草本植物。

"蔓延自登缘":只靠着藤蔓攀缘而上。

"萍藻托清流":浮萍也是无根而托身于清清的流水,

# 萍藻:偏义复词,指浮萍。

"常恐身不全":常恐身躯不得保全失掉依傍。

"被蒙丘山惠":既然你给了我如大山一般的大恩惠,

"贱妾执拳拳":我侍奉你也定会忠诚恳切一如往常。

# 拳拳:忠诚、恳切的样子。

"天日照知之":我这拳拳之心天日都能照见,

"想君亦俱然":想必你也都清楚明白我的衷肠。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种瓜篇》是三国曹魏皇帝曹叡所作的一首乐府诗,通篇以一位新婚女子的口吻娓娓道来,借瓜藤、菟丝、萍藻等自然意象层层比拟,细腻呈现出封建礼教下女性在婚姻关系中的依附心理与不安情绪。诗起首将瓜藤的蔓延生长与婚嫁之事巧妙关联,隐含男婚女嫁的传统观念;随后的反复铺陈中,女子对丈夫的依恋与对未来可能被弃的忧惧交织出现,情绪愈加浓烈。诗中一再重申的誓言,既流露出人物的柔弱与深情,也折射出当时女性难以自主的人格处境。全诗巧用民歌中常见的比喻,如缠绕而依生的菟丝、随波浮动的萍藻,将内心的焦灼与渴望具象化,营造出情感回环往复、哀而不伤的动人氛围。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三国时期曹魏第二位皇帝,文学家

曹叡(204?~239),即魏明帝。三国时期曹魏第二位皇帝、文学家。字元仲,庙号烈祖,谥号明皇帝,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曹丕之子。黄初二年,被封为齐公,后改封平原王。黄初七年,曹丕病重,曹叡被立为皇太子,后曹丕驾崩,曹叡即皇帝位。曹叡能诗文,与曹操、曹丕并称“魏氏三祖”,但其文学成就远不及曹操、曹丕。其诗感怀抒情,哀婉沉挚。现存诗十余首,皆为乐府诗歌。原有集,已佚。《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收录其诗文较完备。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古体诗,也是一首乐府诗,该诗借瓜藤、萍藻等意象,婉转描绘一位新婚女子的内心世界,表达了她对丈夫的依恋与不被辜负的殷切期盼。

2. 写作手法

起兴:“种瓜东井上,冉冉自逾垣”一句以瓜藤从井上蔓延、生长,缓缓爬过院墙起兴,暗喻男女长大、成婚嫁娶乃是顺应天理的自然之事。比喻:“菟丝无根株,蔓延自登缘”两句以“菟丝”比喻旧时代的女子。菟丝是一种柔弱的藤类植物,匍匐而生,不能独立生长,必须依附他物。在这里,诗人用它来象征自己无法自立,必须依托丈夫才能生活,与首句中“蔓延”一词呼应,却意境不同。“萍藻托清流,常恐身不全”一句,继续以柔弱的水生植物作比,从菟丝到萍藻,仍然是自喻,反复咏叹自己对丈夫的敬仰与感激、依附与期望,情感缠绵细腻,意蕴深长。象征:诗中如“菟丝无根株,蔓延自登缘”句,以无根的菟丝象征女子自身的柔弱和对丈夫的依附,菟丝只能依附他物才能生长,正如新妇在婚姻中无力自立,只能依靠丈夫而生。又如“萍藻托清流”,以浮萍水藻象征女子随夫漂泊、心无着落的处境。瓜葛、菟丝、萍藻等象物虽皆源于自然,却层层递进地展现出女子从相依到惶恐的心理变化。

3. 分段赏析

这首诗开头“种瓜东井上,冉冉自逾垣”以瓜藤自然生长的景象起兴,描绘瓜藤从井边生长,缓缓攀越墙垣的自然情景,借此寓意“男大当婚,女大当嫁”是顺理成章的事。“与君新为婚,瓜葛相结连”,一句点明主题,将新婚夫妇比作相互缠绕的瓜葛,形象地表现了婚姻的紧密联系,自此你我相依为命,共度人生。。“寄托不肖躯,有如倚太山”,新妇自谦不才,将丈夫比作高大稳重的泰山,并非自轻,而是当时女子自视卑微、依附于夫的社会心态写照。这种表达既反映了封建时代女性的卑微地位,也流露出对丈夫的仰慕之情。“兔丝无根株,蔓延自登缘”,进一步说明自身无依无靠,如柔弱的菟丝草,唯有依附丈夫才能生存,虽同用“蔓延”一词,却与首句的自然生长相对,这里更显无助和依赖。“萍藻托清流,常恐身不全”,借浮萍和水藻随水而生,映射女子托身于夫,既寄托希望,又充满不安。由兔丝到萍藻,句句皆是博喻手法的运用,从自喻到喻夫,反复吟咏,不断烘托对丈夫的依恋与敬重,表达对婚姻的珍视与惶恐。“被蒙丘山惠,贱妾执拳拳”,言承夫恩情深厚如山丘,自己虽地位低微,心却拳拳不移,誓愿终身不渝。“天日照知之,想君亦俱然”,以天地日月为证,表达自己坦诚相待的真心,同时期待丈夫也有同样的情意。语句柔和真挚,字里行间却藏着最不敢直说的渴望——“愿你不要弃我!”

4. 作品点评

全诗最令人动容的是字里行间流露出的隐忧。新娘在新婚之际就担心被抛弃,“常恐身不全”道出了封建社会中女性普遍的不安全感。这些看似喜庆的新婚告白,实则暗含着对未来的深深忧虑。诗人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深刻揭示了封建婚姻制度下女性的悲惨命运,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和社会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魏晋·曹植《驱车篇》

下一篇:魏晋·王粲《从军诗》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