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出夏门":走出夏门城门,
# 夏门:地名不详。
"东登首阳山":向东登上首阳山。
# 首阳山:陕西周至有首阳山,河南偃师有首阳山。均有传说,商周交兵时,商朝上大夫伯夷、叔齐阻拦周武王大军未果,遂南行入山隐居,采薇而食,义不食周粟。每天清晨迎来第一束朝阳,叹曰:“奇哉美哉首阳山”,故首阳山而得名。
"嗟哉夷叔":可叹伯夷叔齐,
# 夷叔:伯夷与叔齐。,嗟哉:嗟叹啊。
"仲尼称贤":孔子曾称赞圣贤。
# 仲尼:孔子的名。
"君子退让":君子懂得退让,
# 君子:有德之君王或君子。
"小人争先":小人争相抢先。
# 小人:识见浅狭的人。
"惟斯二子":唯有这两位贤士,
# 二子:二君子。,惟斯:唯有此。
"于今称传":至今被人称颂传扬。
# 称传:称赞传颂。,于今:至今。
"林钟受谢":林钟乐律承接暑气消歇,
# 受谢:接受凋谢。喻四季交替。,林钟:树林钟集。树林钟秀。指农历六月。
"节改时迁":节气改变时光迁移。
# 节改时迁:节气改变四时迁移。
"日月不居":日月不停运转,
# 不居:不停留。
"谁得久存":谁能长久留存。
# 久存:长久生存。长生不老。,谁得:谁得到。
"善哉殊复善":好啊真是好,
# 殊复善:很再善良。,善哉:善良啊。
"弦歌乐情":弦歌奏响乐情绵长。
# 乐情:娱乐性情。,弦歌:弦乐歌唱。
"商风夕起":秋风在傍晚兴起,
# 夕起:傍晚兴起。,商风:秋风,西风。商调对应西方秋天,故称西风为商风。
"悲彼秋蝉":为那秋蝉悲鸣感伤。
# 秋蝉:秋天的鸣蝉。,悲彼:悲伤那。
"变形易色":秋蝉形体变色,
# 易色:更易颜色。
"随风东西":随着风飘向东方西方。
"乃眷西顾":回首向西眺望,
# 西顾:四下环顾。西:一作四。,乃眷:于是眷恋。《诗·大雅·皇矣》:“乃眷西顾。”郑玄笺:“乃眷然运视西顾。”后以“乃眷”喻关怀。
"云雾相连":云雾层层相连。
"丹霞蔽日":丹霞遮蔽日光,
# 蔽日:遮蔽太阳。,丹霞:红霞。
"彩虹带天":彩虹如带用带子捆扎天空。
# 带天:用带子捆扎天空。
"弱水潺潺":弱水流淌潺潺,
# 潺潺:水缓缓流动。,弱水:古水名。由于水道水浅或当地人民不习惯造船而不通舟楫,只用皮筏济渡的,古人往往认为是水弱不能载舟,因称弱水。
"叶落翩翩":落叶翩翩飞旋。
# 翩翩:飞行轻快貌,飘动舞蹈貌。
"孤禽失群":孤禽失去群体,
# 孤禽:孤独的禽鸟。
"悲鸣其间":悲鸣回荡在其间。
# 悲鸣:悲伤地鸣叫。
"善哉殊复善":好啊真是好,
"悲鸣在其间":悲鸣回荡在其间。
"朝游清泠":清晨游历清冷水边,
# 清泠:一作青冷。青山冷水。,朝游:早晨游览。
"日暮嗟归":黄昏慨叹将归。
# 嗟归:嗟叹而归。,日暮:太阳快落山的时候。傍晚;天色晚。
"䠞迫日暮":暮色迫近夕阳西下,
# 䠞迫:促迫。逼迫。急迫。困窘,窘迫。䠞:一作蹙。
"乌鹊南飞":乌鸦和喜鹊向南飞翔。
# 乌鹊:乌鸦和喜鹊。指乌鸦,乌鸟。
"绕树三匝":绕树飞了三圈,
# 三匝:三周。三圈。
"何枝可依":哪根树枝可作依傍。
# 何枝:哪个树枝。
"卒逢风雨":突然遭遇风雨,
# 卒逢:突然逢遇。
"树折枝摧":大树被吹折枝桠。
"雄来惊雌":雄鸟飞来惊动雌鸟,
"雌独愁栖":雌鸟独自忧愁栖息。
# 愁栖:发愁栖止之处。
"夜失群侣":夜晚失去伴侣,
"悲鸣徘徊":悲鸣着徘徊不已。
"芃芃荆棘":荆棘生长繁茂,
# 荆棘:两者常丛生为从莽。也泛指丛生于山野间的带棘小灌木。荆,荆条,无刺。棘,酸枣,有刺。,芃芃:茂盛貌。《诗·鄘风·载驰》:“我行其野,芃芃其麦。”
"葛生绵绵":葛藤绵延遍地。
# 绵绵:绵长貌。,葛:葛藤。
"感彼风人":感动那古代采集民歌风俗等以观民风的官员,
# 风人:指古代采集民歌风俗等以观民风的官员。诗人。,感彼:感动那。
"惆怅自怜":惆怅中自我怜惜。
"月盈则冲":月亮盈满便会亏缺,
# 冲:冲虚。,月盈:月满。明月充盈。
"华不再繁":荣华不再繁茂。
# 华不再繁:荣华不再繁茂。
"古来之说":古人的说法,
"嗟哉一言":嗟叹只在这一言之中。
# 一言:一讲。,嗟哉:嗟叹啊。
三国时期曹魏第二位皇帝,文学家
曹叡(204?~239),即魏明帝。三国时期曹魏第二位皇帝、文学家。字元仲,庙号烈祖,谥号明皇帝,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曹丕之子。黄初二年,被封为齐公,后改封平原王。黄初七年,曹丕病重,曹叡被立为皇太子,后曹丕驾崩,曹叡即皇帝位。曹叡能诗文,与曹操、曹丕并称“魏氏三祖”,但其文学成就远不及曹操、曹丕。其诗感怀抒情,哀婉沉挚。现存诗十余首,皆为乐府诗歌。原有集,已佚。《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收录其诗文较完备。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组杂言古诗,也是一组出游抒怀诗。诗歌描绘了诗人步出夏门、登临首阳山的游历过程,借秋蝉、孤禽、乌鹊等景象,以及丹霞蔽日、弱水潺潺的自然风光,表达了对生命短暂、世事无常的感慨,同时通过追慕伯夷、叔齐的高洁品德,暗含对君子退让、小人争先的世态思考。
2. 写作手法
象征:“孤禽失群,悲鸣其间”一句中,“孤禽”象征诗人自身的孤独处境与功业难成的惆怅。失群的禽鸟独自悲鸣,恰如诗人在世事变幻中孤立无援,借禽鸟形象将内心的孤寂与迷茫具象化,引发读者共鸣。化用:“䠞迫日暮,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化用曹操《短歌行》诗句。原句写人才寻觅归宿,此诗改换“月明星稀”为“䠞迫日暮”,既保留原句的彷徨感,又融入时光紧迫之意,借此抒发自身理想无托的苦闷。比喻:“雄来惊雌,雌独愁栖”以雌雄鸟的遭遇作比,将风雨中鸟的分离,比作人生突如其来的变故。用雌鸟失伴后的愁苦栖息,暗喻人在困境中孤立无援的凄凉,生动展现命运无常带来的悲怆。用典:“嗟哉夷叔,仲尼称贤”巧用伯夷、叔齐的典故。该典故原指伯夷、叔齐不食周粟,隐居首阳山采薇而食的高洁事迹,孔子曾称赞他们的贤德。作者在诗中借这一典故,既点明自己“东登首阳山”的缘由,又通过歌颂夷、叔二人的君子退让之举,对比“小人争先”的世态,表达对高尚品德的追慕,以及渴望建功立业的急切心情。
3. 分段赏析
《步出夏门行》首解以伯夷、叔齐于首阳山采薇的典故为切入点,通过歌咏二人“不食周粟”的高洁品格,将读者带入悠远的历史情境之中。从“步出夏门,东登首阳山”起笔,以简洁而苍劲的笔触勾勒出登山怀古的画面,至“惟斯二子,于今称传”,完成了对古人事迹的叙述铺陈,为后文抒情埋下伏笔。其后笔锋一转,诗人从二子成名的历史典故中生发出对时光流逝的焦灼之感。在古代,“立德、立功、立言”被视为人生至高追求,隐士虽能以品格流芳百世,却难以在当世实现治世抱负。这种矛盾的心境,让诗人在崇尚隐居超逸的同时,又被功名之心紧紧攫住,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情感张力。隐士身死名留的结局,与诗人身处尘世却功业未就的现实形成鲜明对比,看似突兀的情感转变,实则是封建文人内心矛盾与挣扎的真实写照,合乎情理。次解中,诗人将目光投向自然界,以绚烂而转瞬即逝的秋景为喻,含蓄地表达出自身虽处高位,却难有作为的深沉遗憾。“秋蝉”与“孤禽”两个核心物象,不仅渲染出秋夜的萧瑟孤寂,更蕴含着深刻的象征意义。回顾曹丕的诗作,《短歌行》里以鹿鸟携雏的温馨场景反衬自身失怙后的孤独无依;《善哉行》中失群孤禽的夜半哀鸣,直白地倾诉着内心的愁苦;《丹霞蔽日行》里“孤禽失群,悲鸣云间”的描写,更是将命运无常归于天命。魏明帝在此不仅化用曹丕诗句,将“垂”改为“带”、“谷”改为“弱”等,在文字细微处见匠心,更延续了曹丕诗中对命运无常的慨叹。此解与首解情感紧密呼应,首解中急于建功的豪情壮志,在此被现实打磨成无奈与苦闷。诗人面对时光如白驹过隙,深感孤立无援,难以实现心中抱负,而这种功业难成的怅惘,贯穿始终,成为了诗人情感抒发的主线。末解作为全诗的“趋”,即尾声部分,巧妙地化用曹丕《丹霞蔽日行》后半段与曹操《短歌行》中的经典诗句,通过对旧辞的重新组合,营造出独特的艺术氛围。“䠞迫日暮,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修改后的诗句在保留原作神韵的同时,更添几分紧迫感与沧桑感。此解内容与次解一脉相承,依旧围绕时光流逝、功业难成的主题,字里行间弥漫着“惆怅自怜”的情绪。“感彼风人”一句,援引《诗经·唐风·葛生》,这首最早的悼亡诗以“树折枝摧”喻指失去依托的悲凉,以“雄来惊雌,雌独愁栖”描绘孤苦无依的境遇,与本诗追怀亡者、思念先帝的主旨高度契合。作为宫廷歌辞,《步出夏门行》杂糅先代成句,既是对先祖功绩的歌颂与缅怀,也在诗歌创作上展现出魏氏父子一脉相承的诗风。
4. 作品点评
总的来说,这首诗是祭礼时伴奏的歌词。从第一解“日月不居,谁得久存”,到二解“商风夕起,悲彼秋蝉”(一夜秋风刮起,耐寒力差的秋蝉生命终结),再到三解(趋)“月盈则冲,华不再繁”,意思连贯,都表达了人寿短暂的感叹。尤其是结尾“趋”的部分,明确表明与古代写悼亡诗的“风人”有相同情怀,主旨十分清晰。
# 钟惺云:冷冷细响,如出端懒,诉得动人。“随风东西”。生感。“悲鸣其间”:写来不堪。“日暮嗟归”:嗟归二字感深。
明钟惺《古诗归》
# 王夫之云:兴比杂用,有如冗然,正是其酣畅动人处,乐府正自以动人为至。
清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
# 陈祚明云:“卒逢”以下情迫辞衰,校无枝可依,不胜平陂之异,非境有真感,必不能为是语。
明末清初王夫之《船山古诗评选》
上一篇:魏晋·佚名《思治诗》
下一篇:魏晋·傅玄《印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