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王羲之,
"东晋之大书法家也":是东晋的一位大书法家。
"尝在蕺山见一姥持六角扇卖之":他曾经在蕺山看见一位老妇人,拿着六角竹扇在贩卖。
# 之:代词,指代六角扇。,姥:老妇人。,蕺山:古地名,今中国浙江绍兴市。,尝:曾经。
"羲之书其扇":王羲之在她卖的扇子上题字,
"各为五字":每把扇子各写了五个字。
"姥初有愠色":老妇人起初有点生气。
# 色:脸色,表情。,愠:恼怒,生气。
"羲之因谓姥曰":于是王羲之就对老妇人说:“
# 羲之因谓姥曰:于是王羲之对老妇人说。因:于是就。
"但言王右军书":你只要说是王右军写的,
# 书:写。,王右军:即王羲之,因其曾任东晋右军将军而得名。,但:只要。
"以求百钱也":就可以卖到几百钱了。”
# 以:用,凭借。
"姥如其言":老妇人按照他的话做了,
# 言:说。
"人竞买之":果真人人都争着买扇子。
# 竞:争着。
"他日姥复见羲之":过了几天,老妇人找王羲之,
# 复:又。,他日:过了几天,另一天。
"求其书之":请求王羲之再写一次。
# 求其书之:求王羲之再写一次。求,索取。其,指王羲之。
"羲之笑而不答":王羲之笑着却没有答应。
# 答:答应。
1. 分段赏析
“王羲之,东晋之大书法家也。尝在蕺山见一姥持六角扇卖之。”此句开篇点明主人公身份,以简洁的判断句式强调王羲之的书法大家地位。“尝”字引出一段生活轶事,将读者带入具体的历史场景——蕺山街头。一个普通老妪沿街叫卖六角扇的画面跃然纸上,与书法大家的身份形成鲜明对比,为后续情节发展埋下伏笔。“羲之书其扇,各为五字。姥初有愠色。”这里生动刻画了事件的发展过程。王羲之即兴在扇面上题写五个大字的行为,既展现了他率性而为的气质,又暗含对民间生活的关注。而老妪“愠色”的反应则十分真实,反映出普通人对书法艺术价值认知的局限,这种反差为后续情节转折做了铺垫。“羲之因谓姥曰:‘但言王右军书,以求百钱也。’”这是故事的关键转折。王羲之不仅以书法闻名,更以智慧著称。他寥寥数语就为老妪指明了销售之道,既解决了她的燃眉之急,又巧妙地推广了自己的书法艺术。“王右军”这一尊称的使用,体现了当时社会对书法家的尊崇,也暗示了艺术与金钱的完美结合。“姥如其言,人竞买之。”老妪依计行事后,扇子立刻从无人问津变为众人争购,这种戏剧性的转变既突出了王羲之书法的巨大魅力,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书画艺术的高度认可。“他日姥复见羲之,求其书之。羲之笑而不答。”故事的结尾意味深长。老妪再次求助时,王羲之“笑而不答”的态度耐人寻味。这一细节既表现了他对老妪的体谅——不愿让扇子因过多题字而贬值;又体现了艺术家的矜持——不希望自己的作品被过度商业化。这个结局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空间,也展现了王羲之高超的处世智慧和艺术操守。
上一篇:魏晋·陶渊明《饮酒(其九)》
下一篇:魏晋·蔡琰《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