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jǐng
lìng
èr
qiān
dàn
xiū
zhí
zhào

朝代:汉作者:刘启浏览量:2
diāo
wén
lòu
shāng
nóng
shì
zhě
jǐn
xiù
zuǎn
hài
gōng
zhě
nóng
shì
shāng
zhī
běn
gōng
hài
hán
zhī
yuán
hán
bìng
zhì
ér
néng
wéi
fēi
zhě
guǎ
zhèn
qīn
gēng
hòu
qīn
sāng
fèng
zōng
miào
chéng
wéi
tiān
xià
xiān
shòu
xiàn
jiǎn
tài
guān
shěng
yáo
tiān
xià
nóng
cán
yǒu
bèi
zāi
hài
qiáng
rǎng
ruò
zhòng
bào
guǎ
lǎo
shòu
寿
zhōng
yòu
suì
zhǎng
jīn
suì
huò
dēng
mín
shí
guǎ
jiù
ān
zài
huò
zhà
wěi
wéi
huò
wéi
shì
duó
bǎi
xìng
qīn
móu
wàn
mín
xiàn
chéng
zhǎng
jiān
dào
dào
shèn
wèi
lìng
èr
qiān
shí
xiū
zhí
shì
guān
zhí
mào
luàn
zhě
chéng
xiàng
wén
qǐng
zuì
gào
tiān
xià
shǐ
使
míng
zhī
zhèn

译文

雕刻花纹,镂刻器物,是妨害农业生产的事;织锦刺绣,编制丝带,是妨害妇女纺织的事。农业生产受到妨害,这是百姓饥饿的根本原因。妇女纺织受到妨害,这是百姓受冻的根源。饥寒同时到来,却能不做坏事的人是很少的。我亲自耕种,皇后亲自采桑,用来供奉宗庙祭祀所需的谷物和祭服,给天下人做表率。不接受进献,减少太官的开支,减轻徭役赋税,希望天下百姓致力于农桑之事,平时有所积蓄,用来防备灾害;强者不要侵夺弱者,人多的不要欺凌人少的,老年人能寿终正寝,年幼的孤儿能顺利成长。今年有的地方收成不好,百姓粮食很匮乏,这过错在哪里呢?有的官吏欺诈虚伪,用贿赂来做交易,掠夺百姓,侵害万民。县丞,是重要官员,却违法与盗贼勾结,这太不像话了!下令让二千石官员履行他们的职责!不履行职责、扰乱政务的官员,丞相把情况报告给我,追究他们的罪责。向天下宣告,让大家清楚知道我的意图!

逐句剖析

"雕文刻镂":雕刻花纹,镂刻器物,

# 雕文刻镂:指在器物上雕刻文采。镂:雕刻。

"伤农事者也":是妨害农业生产的事;

"锦绣纂组":织锦刺绣,编制丝带,

# 纂组:赤色丝带。纂,音“转”。

"害女红者也":是妨害妇女纺织的事。

# 女红:女工,指采桑、养蚕、织衣。

"农事伤":农业生产受到妨害,

"则饥之本也":这是百姓饥饿的根本原因。

"女红害":妇女纺织受到妨害,

"则寒之原也":这是百姓受冻的根源。

"夫饥寒并至":饥寒同时到来,

"而能无为非者寡矣":却能不做坏事的人是很少的。

# 为非:做坏事。

"朕亲耕":我亲自耕种,

"后亲桑":皇后亲自采桑,

"以奉宗庙粢盛祭服":用来供奉宗庙祭祀所需的谷物和祭服,

# 粢盛:古时盛在祭器内以供祭祀的谷物。

"为天下先":给天下人做表率。

"不受献":不接受进献,

"减太官":减少太官的开支,

# 太官:管理皇帝饮食的官。

"省繇赋":减轻徭役赋税,

# 省繇赋:也作“徭赋”,指徭役、赋税;省:节省;减少徭役和赋税。

"欲天下务农蚕":希望天下百姓致力于农桑之事,

"素有畜积":平时有所积蓄,

# 畜积:蓄积。

"以备灾害":用来防备灾害;

"强毋攘弱":强者不要侵夺弱者,

"众毋暴寡":人多的不要欺凌人少的,

"老耆以寿终":老年人能寿终正寝,

# 耆:古称六十岁。

"幼孤得遂长":年幼的孤儿能顺利成长。

# 遂长:成长。

"今岁或不登":今年有的地方收成不好,

"民食颇寡":百姓粮食很匮乏,

"其咎安在":这过错在哪里呢?

"或诈伪为吏":有的官吏欺诈虚伪,

"吏以货赂为市":用贿赂来做交易,

"渔夺百姓":掠夺百姓,

"侵牟万民":侵害万民。

# 侵牟:剥削、侵蚀。牟,害虫也。

"县丞":县丞,

# 县丞:县令之佐,属吏之长。

"长吏也":是重要官员,

"奸法与盗盗":却违法与盗贼勾结,

# 与盗盗:和强盗一同抢夺。,奸法:因法作奸。

"甚无谓也":这太不像话了!

# 无谓:没有道理。

"其令二千石修其职":下令让二千石官员履行他们的职责!

"不事官职耗乱者":不履行职责、扰乱政务的官员,

# 耗乱:昏乱不明。

"丞相以闻":丞相把情况报告给我,

"请其罪":追究他们的罪责。

# 请:定。

"布告天下":向天下宣告,

"使明知朕意":让大家清楚知道我的意图!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景帝令二千石修职诏》是西汉汉景帝刘启所下的诏令。汉景帝作为汉文帝之子,继承休养生息政策,与文帝统治时期共创“文景之治”这一中国封建社会首个盛世。此诏令旨在整顿吏治,面向诸侯国国相和郡守发布。文中明确指出官吏作奸犯科是百姓饥寒交迫的根源,要求二千石高级官员恪守职责。写作上直陈利害,简洁有力。开篇点明问题,直指吏治弊病;中间强调官员职责,突出整顿决心;结尾展现对民生与公平的关注。全文体现出汉景帝清醒的政治认知,既彰显帝王对农业民生的重视,也展现出对腐败的零容忍态度,是古代优秀治国理念的生动写照。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西汉第六位皇帝,汉景帝

汉景帝刘启(公元前188年—公元前141年),是汉文帝刘恒的长子,母亲是汉文帝皇后窦氏(即窦太后),出生于代地中都(今山西平遥县西南)。西汉第六位皇帝,在位16年,谥号孝景皇帝,无庙号。终年48岁。刘启在位期间,削诸侯封地,平定七国之乱,巩固中央集权,勤俭治国,发展生产,他统治时期与其父汉文帝统治时期合称为文景之治。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景帝令二千石修职诏》收录于《汉书·景帝纪》。汉景帝刘启(公元前188年-公元前141年)作为汉文帝嫡长子,执掌国政长达十六载。在位期间,他深度贯彻并拓展文帝的治国方略,持续推行重农抑商政策,与父亲共同缔造了彪炳史册的“文景之治”。这份诏书正是汉景帝为革除官场积弊、整饬官吏作风、重塑清明吏治而颁布的重要政令,彰显其治国理政的决心与智慧。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篇关于国家治理题材的诏令。介绍了汉景帝对社会现象的洞察,指出雕文刻镂、锦绣纂组等行为妨害农桑,会导致饥寒问题。同时,揭示了官吏中存在的诈伪、受贿、鱼肉百姓等不良现象。表达了汉景帝希望各级官员履行职责,劝课农桑,使百姓生活安定、国家储备充足的期望。

2. 分段赏析

“雕文刻镂,伤农事者也;锦绣纂组,害女红者也。农事伤,则饥之本也;女红害,则寒之原也”:此句开篇点明雕刻文饰、镂刻器物会损害农业生产,织造锦绣、编织组带会妨碍女红劳作,进而指出农业受损是饥荒的根源,女红受妨碍是寒冷的源头,强调了农业和女红对于国家和百姓的重要性,为后文提出保障农业和女红的措施做铺垫。“夫饥寒并至,而能无为非者寡矣”:此句进一步阐述了饥寒交迫对百姓行为的影响,指出在饥寒同时到来的情况下,能够不违法犯罪的人很少,强调了保障百姓基本生活的重要性,体现了景帝对百姓疾苦的关注。“朕亲耕,后亲桑,以奉宗庙粢盛祭服,为天下先”:此句描述了景帝以身作则,亲自耕种、养蚕,以供给宗庙祭祀所需的粮食和祭服,为天下人做出表率,体现了他对农业和女红的重视,以及倡导天下人致力于农耕和养蚕的决心。“不受献,减太官,省繇赋,欲天下务农蚕,素有畜积,以备灾害;强毋攘弱,众毋暴寡,老耆以寿终,幼孤得遂长”:此句阐述了景帝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如不接受贡品、减少太官供应、节省徭役和赋税,希望天下人致力于农耕和养蚕,平时有所积蓄,以备灾害;同时强调强者不要欺凌弱者,众人不要暴虐孤儿寡母,老人能够长寿而终,幼儿孤儿能够顺利成长,体现了他对社会稳定和百姓生活的关怀。“今岁或不登,民食颇寡,其咎安在”:此句指出今年收成或许不好,百姓的食物很少,进而提出疑问,这过错在哪里呢?引发读者思考,为后文批评官员的不当行为做铺垫。“或诈伪为吏,吏以货赂为市,渔夺百姓,侵牟万民”:此句批评了官员中存在的欺诈作假、违法乱纪现象,指出有的官吏欺诈作假成为官吏,用财物贿赂做交易,掠夺百姓,侵害百姓的利益,体现了景帝对官员腐败行为的痛恨。“县丞,长吏也,奸法与盗盗,甚无谓也”:此句特别指出县丞作为地方官吏,却违法与盗贼勾结,实在没有道理,进一步强调了官员腐败行为的严重性,体现了景帝对廉政建设的重视。“其令二千石修其职!不事官职耗乱者,丞相以闻,请其罪”:此句命令二千石官员履行他们的职责,对不处理官职事务、造成混乱的人,丞相要上报,追究他们的罪责,体现了景帝对官员职责的严格要求,旨在维护社会秩序和国家的正常运转。“布告天下,使明知朕意”:此句向天下宣告,让百姓清楚地知道景帝的意图,体现了景帝希望百姓了解他的政策,共同维护国家的稳定和发展。

3. 作品点评

在这篇诏令中,汉景帝犀利指出,部分官吏借律法之便营私舞弊,甚至与不法之徒狼狈为奸,此等行径正是致使百姓陷入饥寒困境的症结所在。为此,他决意大力整顿吏治,并着重强调,作为朝廷中坚力量的二千石高级官员,必须恪守职责、尽心竭力。这番直指要害的论述与决策,充分展现出汉景帝对社会问题根源的深刻洞察,以及其清醒且务实的治国理政思维。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汉·乌孙公主《悲秋歌》

下一篇:汉·班固《幽通赋》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