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wàng
xiāng
tíng

朝代:唐作者:郑谷浏览量:3
xiāng
shuǐ
shuǐ
xiāng
rén
fēi
rén
dēng
lín
fēng
liǔ
yáo
chūn

译文

湘水就好像我故乡的伊水,可湘江边的人,却都不是我熟悉的旧友。我独自登上望湘亭,默默无语,风中的柳树在春日里独自摇曳。

逐句剖析

"湘水似伊水":湘水就好像我故乡的伊水,

"湘人非故人":可湘江边的人,却都不是我熟悉的旧友。

"登临独无语":我独自登上望湘亭,默默无语,

"风柳自摇春":风中的柳树在春日里独自摇曳。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望湘亭》是唐代诗人郑谷于866年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该诗以湘水为背景,通过“湘水似伊水,湘人非故人”的对比,湘人与故人对照,凸显异乡之感。末句“风柳自摇春”则描绘了春日风拂柳枝的景象,为全诗增添了生动的自然意象。全诗借景抒情,表达诗人的思乡之情与异乡的孤独感。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晚唐诗人

郑谷(851?~910?),唐代诗人。字守愚,袁州宜春(今属江西)人。僖宗时进士,官至都官郎中,人称郑都官。又以《鹧鸪诗》得名,人称郑鹧鸪。郑谷与张乔、周繇等合称“咸通十哲”,还被诗僧齐己称为“一字师”。他的诗作,多投赠唱和、写景咏物之作,然屡遭丧乱,能将个人忧愤与时代哀愁融铸其中,声调悲凉。其诗笔调清新,思致婉转,时有警句。《四库全书总目》谓其诗“往往于风调之中独饶思致”,堪为“晚唐之巨擘”。代表作品有《淮上与友人别》《席上贻歌者》《雪中偶题》《鹧鸪》等。著有《云台编》。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晚唐时期的866年,郑谷创作了《望湘亭》一诗。虽“望湘亭”确切位置难以考定,但从诗中内容推断,它应坐落在湘水之畔,是诗人游历或客居此地时的驻足之处。在这一背景下,郑谷以简洁笔触,借景抒情,寄托了对故人、故地的深切思念。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绝句,也是一首思乡诗。描绘了湘水如同诗人故乡的伊水,然而眼前的湘人却并非自己的故人。诗人独自登上望湘亭,默默无语,只见风中的柳树在春日里独自摇曳。此诗营造出孤独、惆怅的氛围,通过对湘水、湘人以及望湘亭周围景色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深切思念,以及在异乡的孤独落寞之情。

2. 写作手法

对比:“湘水似伊水,湘人非故人”,将湘水与伊水作比,湘人与故人对照,水相似而人不同,强烈地突出了诗人身处异乡的陌生感,强化了思乡之情。烘托:末句“风柳自摇春”描绘了春风中柳枝自在摇曳的春日生机之景。诗人寂寥心境本是沉闷的,而风柳自摇的活泼春景与之形成反差,用这充满活力的自然之景反向烘托出诗人内心寂寥孤寂,更凸显出其在春日里的孤独与落寞。

3. 分段赏析

前两句:“湘水似伊水,湘人非故人”,诗人将眼前的湘水与记忆中故乡的伊水联系起来,湘水的相似,本应给人熟悉之感,但“湘人非故人”的转折,瞬间打破这种亲切感,强烈地突出了诗人身处异乡的孤独与对故乡的思念,为全诗奠定了情感基调。后两句:“登临独无语,风柳自摇春”,诗人独自登上望湘亭,面对湘水,心中的思乡之情难以言说,只能默默无语。此时,风中的柳树在春日里自顾自地摇曳,这种看似生机勃勃的景象,却愈发衬托出诗人的孤独。柳树的自在与诗人的落寞形成鲜明对比,进一步强化了诗人内心的惆怅,使思乡之情更加深沉。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白居易《朝归书寄元八》

下一篇:唐·李贺《古悠悠行》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