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jiàn
·
·
yuàn
shì

朝代:汉作者:东方朔浏览量:2
shì
chén
nào
ér
nán
lùn
qián
é
ér
cēn
qīng
líng
líng
ér
jiān
miè
hùn
zhàn
zhàn
ér
duō
xiāo
xiāo
chéng
qún
xuán
ér
píng
péng
ài
qīn
chuáng
lán
chěn
chuō
ér
jiā
juān
yào
zhǐ
héng
nài
shì
zhī
zhī
fāng
zhōu
dào
zhī
píng
rán
huì
ér
xiǎn
gāo
yáng
ér
wěi
chén
táng
diǎn
zhuó
ér
huǐ
shuí
shǐ
使
zhèng
zhēn
shì
suī
yǒu
shī
ér
wéi
huáng
tiān
bǎo
gāo
hòu
chí
jiǔ
qīng
bái
xiāo
yáo
piān
xuán
yīng
西
shī
ér
jiàn
xiè
ér
shì
guì
zhī
suǒ
yān
liú
liǎo
chóng
zhī
kuí
cài
chǔ
hūn
hūn
zhī
zhuó
shì
jīn
ān
suǒ
zhì
yǒu
suǒ
zài
ér
yuǎn
shì
fēi
zhòng
rén
zhī
suǒ
shí
chóu
chú
sūn
yáng
ér
dài
wàng
qióng
kùn
ér
liáo
shēng
zāo
zhōu
wén
ér
shū
zhì
nìng
fàn
niú
ér
shāng
huán
gōng
wén
ér
zhì
shì
zhī
fāng
sāng
kǒng
guò
zhī
shì
guāi
ér
dàng
xīn
dào
chù
ér
mào
gān
zhī
pēng
pēng
āi
zhī
shèn
shì
bēi
chǔ
rén
zhī
shì
xiàn
bǎo
wéi
shí
zhī
chá
qiāng
liǎng
zhuó
xiǎo
rén
zhī
shì
shì
zhōng
zhèng
zhī
ruò
gǎi
qián
shèng
zhī
niè
ér
wàng
zuò
qīn
chán
ér
shū
xián
shèng
sòng
wèi
wéi
chǒu
è
jìn
ér
yuǎn
shú
zhī
chá
hēi
bái
xiào
xīn
róng
ān
miǎo
miǎo
ér
suǒ
guī
zhuān
jīng
shuǎng
míng
huì
míng
míng
ér
yōng
nián
guò
tài
bàn
rán
kǎn
ér
liú
zhì
gāo
fēi
ér
yuǎn
kǒng
wǎng
ér
miè
bài
yuān
ér
shāng
jīng
shén
ér
shòu
寿
yāo
huáng
tiān
chún
mìng
shēng
zhōng
suǒ
yuàn
chén
jiāng
liú
jué
héng
liú
ér
jìng
shì
nìng
wéi
jiāng
hǎi
zhī
ān
néng
jiǔ
jiàn
zhuó
shì

译文

时人腐化没落难以评说,世俗毁誉高下相差太多。清洁之士都被抛弃不用,贪浊之人得宠日益盛多。凶禽恶鸟既已成群并进,黑鹤只能被迫敛翅退缩。蓬艾受喜爱栽植床头,恶草马兰也随之繁茂婆娑。他们抛弃白芷杜衡众香草,我叹世人不知芬芳为何?大道曾经何等平直宽阔,如今杂草丛生危险坎坷。古帝高阳无故受毁谤,尧舜至圣也遭人诬蔑。让谁来评判他的真伪,虽有八位贤人也难定夺。老天永远高高在上,大地深厚日久天长。我身着白衣啊逍遥自在,偏与污浊黑色殊道异行。西施姣美却遭排挤迫害,嫫母奇丑反得亲近宠爱。桂蠹食甘不知满足安守,蓼虫食苦不知徙于甜菜。我处在这浑浊的乱世啊,怎能实现理想发挥雄才。我胸怀大志想远走求贤,群小不知反受疑猜。骏马驾破车不肯前行,遇伯乐才以好车替代。吕望曾经穷困无以聊生,幸遇文王才得施展雄才。宁戚夜里喂牛叩角高歌,齐桓公听到后贵宾相待。有一少女路边正采桑,孔子见她贞正便以礼相待。独我生不逢时不被世容,因此内心烦乱无限凄悲。想那比干一生忠心耿耿,哀痛子胥至死不忘国危。楚国的卞和真令人悲叹,献宝玉以为石说他欺骗。遇厉王武王不知明察,两只脚被砍掉饱受摧残。志狭智少之辈高居显位,又把忠正之士当做何看?众群小更改先圣法度,相与耳语谋私谗毁忠贤。君王亲信佞人斥逐忠义,美女闾娵公然被诬为丑极。君王宠爱谄谀远贤士,谁又去将黑白辨析?我始终都不能效力君王啊,前途渺茫不知归宿在何方。我精诚专一愿竭心尽力,世道黑暗反被群小排挤毁伤。我已是年过半百无多日,却仍是道路坎坷无进取。也想远走高飞奔往他乡,又怕遭受罪罚毁损声誉。独受冤屈压抑无尽无穷,身心备受摧残减损寿命。老天既然这样反复无定,我只能无依无靠终此一生。我宁愿投身于滚滚江水,自绝于这江流远漂不回。我宁愿成为江底的沙泥,怎能够久见这浊世污秽?

逐句剖析

"世沉淖而难论兮":时人腐化没落难以评说,

# 难论:即难论是非。,沉淖:王逸《楚辞章句》:“沉,没也。淖,溺也。”这里是没落的意思。,世:世人。

"俗岒峨而嵾嵯":世俗毁誉高下相差太多。

# 嵾嵯:同“参差”,不齐,不一致。岒峨、嵾嵯在这里都是比喻人们对是非的评价不一样。,岒峨:高下不齐的样子。

"清泠泠而歼灭兮":清洁之士都被抛弃不用,

# 灭:全部消失。,歼:尽。,清泠泠:比喻洁白。

"溷湛湛而日多":贪浊之人得宠日益盛多。

# 日多:一天天增多。,溷湛湛:贪婪污浊之人。

"枭鸮既以成群兮":凶禽恶鸟既已成群并进,

# 枭鸮:即猫头鹰,比喻凶狠贪婪之人。

"玄鹤弭翼而屏移":黑鹤只能被迫敛翅退缩。

# 屏移:退隐。,弭翼:收敛翅膀,停止飞翔。,玄鹤:黑鹤,比喻廉洁之人。

"蓬艾亲入御于床笫兮":蓬艾受喜爱栽植床头,

# 床笫:即指床。笫:竹编的床席。,入御:原指后妃陪君王睡觉,此致谗佞受到君王宠信。,蓬艾:蓬蒿萧艾,杂草,比喻谗佞之人。

"马兰踸踔而日加":恶草马兰也随之繁茂婆娑。

# 踸踔:迅速生长。,马兰:草名,又名马兰头,这里作者把它视为恶草,指社会上的邪恶之人。

"弃捐药芷与杜衡兮":他们抛弃白芷杜衡众香草,

# 杜衡:香草名,即杜蘅。药芷、杜衡在此都指忠诚正直之士。,药芷:香草名,即白芷。

"余奈世之不知芳何":我叹世人不知芬芳为何?

# 奈:奈何,怎么。

"何周道之平易兮":大道曾经何等平直宽阔,

# 平易:平整易走。

"然芜秽而险戏":如今杂草丛生危险坎坷。

# 险戏:充满危险。戏,一作“巇”。,芜秽:荒芜。

"高阳无故而委尘兮":古帝高阳无故受毁谤,

# 委尘:沦落尘埃,比喻受到诬蔑。,高阳:传说是上古时代的帝王颛顼。

"唐虞点灼而毁议":尧舜至圣也遭人诬蔑。

# 毁议:毁谤、诽谤。,点灼:炙、烧。这里指受到诬蔑、攻讦。,唐虞:指尧舜。

"谁使正其真是兮":让谁来评判他的真伪,

# 正:同“证”,证明。,谁使:使谁,让谁。

"虽有八师而不可为":虽有八位贤人也难定夺。

# 八师:八位贤臣。指尧、舜时的禹、稷、皋陶、伯夷、任、益、夔。据传尧、舜曾以他们为师,所以称为“八师”。

"皇天保其高兮":老天永远高高在上,

# 高:高明。

"后土持其久":大地深厚日久天长。

# 后土:古代称地神或土神为后土,这里指土地。

"服清白以逍遥兮":我身着白衣啊逍遥自在,

# 清白:纯洁,没有污点。,服:穿戴。

"偏与乎玄英异色":偏与污浊黑色殊道异行。

# 玄英:黑色。比喻贪婪、浑浊之人。

"西施媞媞而不得见兮":西施姣美却遭排挤迫害,

# 媞媞:美好的样子。

"嫫母勃屑而日侍":嫫母奇丑反得亲近宠爱。

# 勃屑:蹒跚。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的样子。,嫫母:古代传说中的丑妇。

"桂蠹不知所淹留兮":桂蠹食甘不知满足安守,

# 淹留:长期逗留。,桂蠹:桂树上的蛀虫,比喻贪臣。

"蓼虫不知徙乎葵菜":蓼虫食苦不知徙于甜菜。

# 葵菜:蔬菜名,即冬葵。,徙:迁移。,蓼虫:寄生于蓼草中的昆虫。

"处湣湣之浊世兮":我处在这浑浊的乱世啊,

# 湣湣:同“涽涽”,昏乱的样子。

"今安所达乎吾志":怎能实现理想发挥雄才。

"意有所载而远逝兮":我胸怀大志想远走求贤,

# 远逝:指报复远大。,意有所载:指胸怀抱负。

"固非众人之所识":群小不知反受疑猜。

"骥踌躇于弊輂兮":骏马驾破车不肯前行,

# 弊輂:破车。,踌躇:犹豫不前。,骥:千里马。

"遇孙阳而得代":遇伯乐才以好车替代。

# 代:替换。,孙阳:伯乐名。

"吕望穷困而不聊生兮":吕望曾经穷困无以聊生,

# 不聊生:无法生活下去。,吕望:姜太公。

"遭周文而舒志":幸遇文王才得施展雄才。

# 舒志:实现自己的理想。,周文:周文王。

"宁戚饭牛而商歌兮":宁戚夜里喂牛叩角高歌,

# 商歌:悲凉低沉的歌,应为“高歌”之误。一说为商旅人之歌。《楚辞章句》:“宁戚,卫人。修德不用,退而商贾。宿齐东门外。桓公夜出,宁戚方饭牛,叩角而高歌。桓公闻之,知其贤,举用为客卿,备辅佐也。”,饭牛:喂牛。,宁戚:春秋时人。

"桓公闻而弗置":齐桓公听到后贵宾相待。

# 置:放置,弃置。

"路室女之方桑兮":有一少女路边正采桑,

# 方桑:正在专心采桑。,室女:犹言处女,少年处室之女,未出嫁的女子。,路:路遇。

"孔子过之以自侍":孔子见她贞正便以礼相待。

# 孔子过之以自侍:此二句意为孔子路遇室女,见其采桑,一心不视,喜其贞正,故自己整肃,以示敬意。过:路过,经过。自侍:自己整肃,恭敬对方。

"吾独乖剌而无当兮":独我生不逢时不被世容,

# 无当:“无当”与“乖剌”近义,均为生不逢时之意。当:适合,适宜。,乖剌:违背,不和谐。指机遇不和。

"心悼怵而耄思":因此内心烦乱无限凄悲。

# 耄:昏乱,糊涂。,悼怵:悲伤恐惧。

"思比干之恲恲兮":想那比干一生忠心耿耿,

# 恲恲:慷慨,心情激动。洪兴祖《楚辞补注》:“慷慨也。”

"哀子胥之慎事":哀痛子胥至死不忘国危。

# 慎事:谨慎侍奉。《楚辞章句》:“子胥临死曰:‘抉吾两目,置吴东门,以观越兵之入也。’死不忘国,故言慎事也。”

"悲楚人之和氏兮":楚国的卞和真令人悲叹,

# 和氏:即卞和,春秋时楚国人。

"献宝玉以为石":献宝玉以为石说他欺骗。

"遇厉武之不察兮":遇厉王武王不知明察,

# 不察:不明察,糊涂。,厉武:指楚厉王和楚武王。

"羌两足以毕斮":两只脚被砍掉饱受摧残。

# 斮:斩,砍断。,毕:全、都。,羌:楚地方言,发语词。

"小人之居势兮":志狭智少之辈高居显位,

# 居势:高居权位。

"视忠正之何若":又把忠正之士当做何看?

# 何若:像什么。

"改前圣之法度兮":众群小更改先圣法度,

"喜嗫嚅而妄作":相与耳语谋私谗毁忠贤。

# 妄作:胡作非为。,嗫嚅:窃窃私语。

"亲谗谀而疏贤圣兮":君王亲信佞人斥逐忠义,

"讼谓闾娵为丑恶":美女闾娵公然被诬为丑极。

# 闾娵:古代美女名。,讼:喧哗,争论。

"愉近习而蔽远兮":君王宠爱谄谀远贤士,

# 蔽远:疏远。,近习:犹“近臣”,君王亲信。

"孰知察其黑白":谁又去将黑白辨析?

"卒不得效其心容兮":我始终都不能效力君王啊,

# 卒:最终。

"安眇眇而无所归薄":前途渺茫不知归宿在何方。

# 归薄:归附,依附。,眇眇:辽远。,安:于是。

"专精爽以自明兮":我精诚专一愿竭心尽力,

# 精爽:犹精神。,专:专一。

"晦冥冥而壅蔽":世道黑暗反被群小排挤毁伤。

# 壅蔽:指仕途受阻,得不到赏识。,晦冥冥:昏暗的样子,指政治黑暗。

"年既已过太半兮":我已是年过半百无多日,

# 太半:大半。

"然埳轲而留滞":却仍是道路坎坷无进取。

# 埳轲:同“坎坷”,本指道路不平,比喻不得志。

"欲高飞而远集兮":也想远走高飞奔往他乡,

"恐离罔而灭败":又怕遭受罪罚毁损声誉。

# 罔:同“网”,罗网,比喻严密的法律制度。,离:通“罹”,遭遇。

"独冤抑而无极兮":独受冤屈压抑无尽无穷,

# 无极:无穷无尽。,冤抑:冤枉压抑。

"伤精神而寿夭":身心备受摧残减损寿命。

# 寿夭:寿命夭折。

"皇天既不纯命兮":老天既然这样反复无定,

# 既不纯命:失去常规。

"余生终无所依":我只能无依无靠终此一生。

"愿自沉于江流兮":我宁愿投身于滚滚江水,

"绝横流而径逝":自绝于这江流远漂不回。

# 径逝:指灵魂远逝。,横流:大水。,绝:穿过。

"宁为江海之泥涂兮":我宁愿成为江底的沙泥,

# 泥涂:本指泥泞的道途,这里指泥沙。

"安能久见此浊世":怎能够久见这浊世污秽?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七谏·怨世》是西汉东方朔创作的辞,出自《楚辞》,此辞是《七谏》的第三篇。该作品以屈原遭放逐后的视角,借社会百态、花鸟景致、神话传说等丰富意象,深刻揭露楚国奸佞当道、贤良遭弃的腐朽局势。文中细腻刻画作者内心的矛盾与挣扎:既萌生远离尘世、归隐山林之念,又忧虑声名受损;既对君王受蒙蔽痛心疾首,又饱含对楚国命运的深切担忧。全篇以饱含伤痛的笔触,既传递出对黑暗世道的强烈怨愤,也鲜活展现出主人公坚守正义的立场与复杂纠结的内心世界。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西汉辞赋家

东方朔(前154?~前93?),西汉辞赋家。字曼倩,平原厌次(今山东)人。武帝即位后,任常侍郎、太中大夫。曾以辞赋谏武帝戒奢侈,又陈述发展农业和军事强国的计策,但终不被用。东方朔言辞敏捷,滑稽多智,善于以诙谐的语言和方式,陈说国政大事,甚得汉武帝赏识。其散文赋《答客难》,以主客问答形式,抒写才智之士怀才不遇的苦闷,揭露统治者轻视人才,语言疏朗,议论酣畅,刘勰称其“托古慰志,疏而有辨”。代表作品有《封泰山》《非有先生论》。明人张溥编有《东方太中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七谏·怨世》是代言体辞作。王逸指出:“东方朔追悯屈原,故作此辞,以述其志,所以昭忠信、矫曲朝也”。《怨世》与《七谏·沉江》的创作背景相近,汉武帝修建上林苑时,东方朔曾进谏劝阻。因汉武帝仅将他视为俳优,致使其在政治上难以施展抱负,东方朔遂采用代言体,抒发自身的悲愤情绪,展现内心的复杂思绪。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怨愤抒情的楚辞。通过叙述屈原流放中决心怀石沉江前的心路历程,描绘楚国世道的浑浊黑暗,体现屈原坚守正直、反其道而行的态度,表达了他对黑暗世道的不满怨恨,以及决心沉江时矛盾痛苦的复杂心情。

2. 写作手法

比喻:以“枭鸮”喻贪狠小人,“玄鹤”喻廉洁之士,“蓬艾”“马兰”喻佞谄之徒,“药芷”“杜衡”喻忠贞之臣,通过草木禽鸟的象征意义,将抽象的正邪对立转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如“西施媞媞而不得见兮,嫫母勃屑而日侍”,以美女丑女对比,揭露世道亲佞疏贤的荒诞。起兴:开篇以“世沉淖而难论兮,俗岒峨而嵾嵯”总起世道浑浊,再以“清泠泠而歼灭兮,溷湛湛而日多”的自然现象起兴,由世风之浊联想到黑白混淆的现实,层层递进引出对奸佞当权的批判,使抽象议论与具体物象结合,增强情感感染力。

3. 分段赏析

开篇至“虽有八师而不可为”构成第一部分,此段以犀利笔触揭露世道的浑浊不堪,深刻剖析其根源在于奸佞当道、忠良受压,最终致使社会价值体系崩塌,是非忠奸全然颠倒。辞作起笔便聚焦“世道”,以“世沉淖而难论兮,俗岒峨而嵾嵯”的警语,如重锤般敲响对乱世的批判之音。具体而言,其一,社会黑白颠倒,清正廉洁之士难寻容身之所,逐渐消隐,而贪婪污浊之徒却大行其道、日益猖獗,贤能之士被弃如敝履,庸碌之辈却平步青云,世风堕落之态令人痛心疾首;其二,邪恶势力如同“枭鸮”般结党成群、肆意妄为,正义之士恰似“玄鹤”被迫收敛羽翼、退避三舍,鲜明对比凸显黑暗势力的嚣张跋扈;其三,谄媚小人如“蓬艾”“马兰”之流,凭借巧言令色获得君王宠信,而秉持忠贞的“药芷”“杜衡”般的贤才,却被无情抛弃。作者痛心疾首地感慨,昔日周朝任人唯贤的清明之道,如今已变得荒芜险恶,就连高阳古帝的崇高德行,也难逃被诋毁污蔑的命运,可见世道衰败已至无可救药的境地。第二部分自前文收束处延续至“孔子过之以自侍”,着重展现屈原逆流而上、坚守正道的决绝态度,以及对贤明君主的殷切期盼,渴望借此扭转颓败的世风。屈原的坚定意志,犹如永恒不变的苍天“保其高兮”、厚重坚实的大地“持其久”,以精妙的比兴手法生动凸显。他“偏与乎玄英异色”的独特志趣,与世俗的污浊形成鲜明反差:世俗之人亲近奸佞小人,疏远贤良君子,就像偏爱丑陋的“嫫母”,却冷落美丽的“西施”,任由“嫫母”“勃屑”之流在君王身边搬弄是非。那些贪图禄位的臣子,如同依附桂树的“桂蠹”,只知享受荣华富贵,却不知收敛,最终必将失去一切;而坚守本心的人,恰似安于蓼草的“蓼虫”,即便处境困苦,也绝不改变志向。两相对照,清晰展现出作者甘愿做“蓼虫”,也不愿沦为“桂蠹”的高尚抉择。然而,在这混沌不堪的世道中,“处湣湣之浊世兮,安所达乎吾志”?屈原唯有怀揣着忠诚正直之心,踏上寻求贤明君主的漫漫征途。“骥踌躇于弊輂兮,遇孙阳而得代。吕望穷困而不聊生兮,遭周文而舒志。宁戚饭牛而商歌兮,桓公闻而弗置”,这些历史典故的巧妙运用,不仅与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执着追寻遥相呼应,更淋漓尽致地展现出他坚定不移、百折不挠的伟大精神。第三部分紧承上文,由古代贤才得遇明主的幸运,反观自身“吾独乖剌而无当兮,心悼怵而耄思”的悲惨境遇,细腻描绘屈原在困境中的痛苦心境,以及最终选择投身江流的无奈与决绝。此部分层层递进,蕴含三层深意:其一,从小人掌权的视角,细致铺陈屈原所遭受的不公待遇。“思比干之恲恲兮,哀子胥之慎事。悲楚人之和氏兮,献宝玉以为石。遇厉武之不察兮,羌两足以毕斮”,比干因忠言直谏惨遭杀害,伍子胥尽心竭力却不得善终,和氏献宝反被诬陷,这些悲剧的根源皆在于小人目光短浅、阿谀奉承,身居高位却肆意篡改先贤法度,恶意诋毁贤能之士,将忠良视为草芥;其二,从君王偏听偏信、亲近谗佞的角度,进一步阐述屈原的不幸命运。君王“亲谗谀而疏贤圣兮”,美丑不分;“愉近习而蔽远兮”,黑白不辨,致使贤能之士无法施展抱负,屈原被流放亦是因此。小人的谗言与君王的昏聩相互作用,形成恶性循环,注定了世道衰败的必然结局;其三,从屈原自身陷入绝境的处境出发,抒发其内心深处的悲愤之情。他想留在朝堂却屡遭谗言陷害,想要远走他乡却又无处可去,在走投无路的绝望中,最终发出“愿自沉于江流兮,绝横流而径逝。宁为江海之泥涂兮,安能久见此浊世?”的悲怆呐喊。字字泣血,将他对黑暗世道的满腔怨恨,以及不愿与之同流合污的坚定决心,展现得淋漓尽致。

4. 作品点评

此辞围绕屈原遭流放后的“怨”情展开叙事抒情,与“屈原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的观点相呼应。借由“怨世”展现屈原的志向,让读者得以深入了解其人格特质,不仅生动还原了屈原这位伟大爱国诗人的形象,更在字里行间渗透着对屈原高尚品德的敬重、对其悲惨遭遇的同情,以及对黑暗世道的批判。从内容层面看,通过屈原的“怨世”,深刻揭示出国家的兴衰存亡与国君“远巧佞,退贤言”、任用贤才的紧密联系,极具思想价值。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言众人不识骐骥,义驾败车,择不肯进,遇伯乐知其才力,以车代之则至千里,流明得也。以言俗人不识己志,亦将遇明君,建道流仕,垂功业也。

汉文学家王逸《楚辞章句》

# 结之以生无所依,自愿沉江,宁为江海之泥涂,安能久见此浊世为结。一篇皆怨世、自悲之辞此依客观事项立言也。

近代楚辞学家姜亮夫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汉·贾谊《过秦论(上篇)》

下一篇:汉·班固《诗》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