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dōng
lín
chóu
wéi
dān
shǐ

朝代:唐作者:灵澈浏览量:3
nián
lǎo
xīn
xián
wài
shì
cǎo
zuò
róng
shēn
xiāng
féng
jìn
dào
xiū
guān
hǎo
lín
xià
céng
jiàn
rén

译文

年纪大了心境闲适,再没有俗世烦心事,穿粗布衣,坐草垫为座,这样的日子也能安然自处。碰面总说辞官归隐多自在,可山间林下哪曾见过真隐士。

逐句剖析

"年老心闲无外事":年纪大了心境闲适,再没有俗世烦心事,

# 外事:指身外之事,世事。

"麻衣草座亦容身":穿粗布衣,坐草垫为座,这样的日子也能安然自处。

# 草座:用蒲草编织的圆垫,俗称蒲团,供僧人跪拜和打坐时使用。,麻衣:麻织的衣服,指粗布衣。

"相逢尽道休官好":碰面总说辞官归隐多自在,

# 休官:辞去官职,指退隐生活。

"林下何曾见一人":可山间林下哪曾见过真隐士。

# 林下何曾见一人:林下句:林下为幽静偏僻处所,指退隐之地。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引(欧阳修)《集古录》云:“相逢尽道休官好,林下何曾见一人!”俗相传以为俚谚。庆历中,许元为发运使,因修江岸,得斯石(灵澈此诗之刻石)于池阳江水中,始知为灵澈诗也。”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东林寺酬韦丹刺史》是唐代诗人灵澈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用平实的语言,既展现了诗人潜心修行、远离尘嚣的隐居生活,又暗含对某些士大夫的讽刺——他们表面上标榜清高,骨子里却贪恋官场地位。全诗通过对比手法,既袒露了作者超然物外的处世态度,也辛辣揭示了伪善文人的两面派作风。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著名诗僧

灵澈(746—816),字澄源,唐代浙江会稽云门寺僧。俗姓汤,越州会稽(浙江省绍兴市)人。少时曾从严维学诗。出家后先在会稽云门山云门寺讲律,再至吴兴抒山妙喜寺与诗僧皎然切磋。公元785—804中,由皎然推荐先后结识包佶、李纾等。因受忌遭谤贬至福建汀州,遇赦后客居安徽宣州,卒葬于宣州。他是唐代著名诗僧,与皎然齐名。著有《律宗引原》十卷、《酬唱集》十卷,存时十六首,编为一卷,收入《全唐诗》。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据唐代范摅《云溪友议》记载:诗僧灵澈曾先后驻锡洪州大悲寺与庐山东林寺,当时韦丹正担任江南西道观察使兼洪州刺史一职。二人性情相投,结为不拘形迹的挚友,时常以诗作相互酬唱。某日,韦丹特意寄诗至东林寺赠与灵澈,字里行间流露出辞官归隐的意向。灵澈读罢此诗,心有所感,遂提笔写下这首应答之作。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年老心闲无外事​​”,诗人以“年老”点明暮年之境,“心闲”与“无外事”直接袒露超然心境,暗示已从世俗事务中抽离。表面写闲适,实则暗含对功名的疏离。“无外事”并非无所事事,而是挣脱官场桎梏后的精神解脱,呼应其僧人身份的澄明心境。“麻衣草座亦容身​”,麻衣”象征粗布素衣,“草座”指简陋蒲团,二者构成清苦的方外生活图景,凸显物质匮乏中的精神坚守。“亦容身”三字耐人寻味:既是对简朴条件的接受,又隐含对世俗荣华的否定。诗人以“容”字赋予卑微器物尊严,暗含“心远地自偏”的禅意。“相逢尽道休官好​​”,以“相逢”切入日常场景,揭露士人群体对归隐的集体标榜。“尽道”二字强化舆论趋同性,暗示“休官”已成社交话语中的道德正确。表面赞颂归隐,实为讽刺——若归隐真如众人口中美好,何来末句的尖锐质问?此句为后文蓄势,形成强烈的情感落差。“林下何曾见一人​”,以“林下”(隐逸符号)与“无人”的荒诞对照,戳破“休官好”的虚幻泡沫。诗人以冷眼观察揭穿谎言:归隐非但罕见,反而成为权力场域的表演。反问句式“何曾见”将全诗推向高潮,其力度远超平铺直叙。疑问中饱含确凿答案,强化对虚伪风气的鞭挞。

2. 作品点评

这首诗以平实语言展现了作者潜心修道、远离尘嚣的隐逸生活,另一方面又以含蓄笔触揭示了某些标榜超然物外却贪恋权位的士大夫阶层的虚伪面目。字里行间不仅暗含对官场伪善的讽喻,更以微妙笔法点出友人韦丹虽身在方外却难脱俗念的矛盾。全篇文字质朴浅显,却蕴含着对士人精神世界的深刻洞察,在简白叙事中寄托着对生命本真的思考。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江西韦大夫丹,与东林灵澈上人,骘忘形之契。篇诗唱和,月惟四五焉。序曰:“澈公近以《匡庐七咏》见寄,及吟味之,皆丽绝文圃也。此七篇者,俾予益起‘归欤’之兴……”(韦丹诗):“王事纷纷无暇日,浮生冉冉只如云。已为平子归休计,五老岩前必共君。”澈奉酬诗曰:“年老身闲无外事……”

唐范摅《云溪友议》

# 灵澈有“相逢尽道休官去,林下何曾见一人”,世传为口实,凡语有及抽簪,即以此讥之。

宋胡仔《䂬溪诗话》

# 今世所道俗语,多诗也。如“十指有长短,痛惜皆相似”,曹植诗;“何人更向死前休”,韩退之诗;“林下何曾见一人”,灵澈诗。

明郎瑛《七修类稿》

# 文明诗亦清丽。

清何焯《唐三体诗评》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韩偓《寒食夜有寄》

下一篇:唐·刘禹锡《洛中春末送杜录事赴蕲州》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