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tiān
cén
wàng
tiān
tái
shān

朝代:唐作者:灵澈浏览量:2
tiān
tāi
zhòng
fēng
wài
huá
dǐng
dāng
hán
kōng
yǒu
shí
bàn
jiàn
cuī
wéi
zài
yún
zhōng

译文

在天台山众多山峰之外,华顶峰高耸在寒冷的天空之下。有时候一半都看不见,高耸的山峰耸立在云雾之中。

逐句剖析

"天台众峰外":在天台山众多山峰之外,

"华顶当寒空":华顶峰高耸在寒冷的天空之下。

# 华顶:天台山主峰。

"有时半不见":有时候一半都看不见,

"崔嵬在云中":高耸的山峰耸立在云雾之中。

# 崔嵬:山高峻貌。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天姥岑望天台山》乃唐代诗人灵澈所作的一首五言绝句。诗作以清新凝练之笔,盛赞天台山的雄奇风姿,其间亦隐隐透露出诗人的傲兀气度。开篇前两句,诗人巧妙运用以客形主之法,借他物烘托,凸显天台山的不凡气势,为其蒙上一层引人入胜的神秘面纱。后两句更是笔锋一转,化实为虚,以灵动的笔触,将天台山的雄峻奇峭刻画得入木三分,营造出一种虚实相生的美妙意境,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天台山的巍峨壮丽,亦能从中领略到诗人独特的审美情趣与洒脱气质。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著名诗僧

灵澈(746—816),字澄源,唐代浙江会稽云门寺僧。俗姓汤,越州会稽(浙江省绍兴市)人。少时曾从严维学诗。出家后先在会稽云门山云门寺讲律,再至吴兴抒山妙喜寺与诗僧皎然切磋。公元785—804中,由皎然推荐先后结识包佶、李纾等。因受忌遭谤贬至福建汀州,遇赦后客居安徽宣州,卒葬于宣州。他是唐代著名诗僧,与皎然齐名。著有《律宗引原》十卷、《酬唱集》十卷,存时十六首,编为一卷,收入《全唐诗》。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天姥岑望天台山》乃唐代诗人灵澈所作,灵澈(746-816),俗姓汤,字源澄,越州会稽(今浙江绍兴)人。身为唐代云门寺律僧,他晚年驻锡于衡岳寺。灵澈深研律宗,著有《律宗引源》廿一卷。于文学创作上,他与刘禹锡、刘长卿、吕温等诗人频有诗作唱和。这首诗,便是他游历天台山时的作品,诗中巧妙融合山水描摹与禅理感悟。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绝句,也是一首写景诗。描绘了天台山华顶峰在众多山峰之外,高耸于寒空之中,有时部分会隐没不见,仅余崔嵬之姿在云雾中若隐若现的巍峨景象,营造出一种神秘而壮丽的氛围。通过简洁而生动的笔触,体现了诗人对天台山华顶峰雄伟景色的细致观察与深刻感悟,

2. 写作手法

反衬:以实写虚,“有时半不见”是诗人实实在在看到的景象,即华顶峰有时会被云雾遮挡,只能看到一部分。而“崔嵬在云中”,诗人通过实实在在描绘云中之山的巍峨,让读者自己去想象山峰究竟有多高、云雾有多缭绕,以真实可感的画面,引发读者对那种虚渺、壮阔意境的联想,从而将天台山华顶峰神秘、高远的特点生动地展现出来。

3. 分段赏析

前两句:“天台众峰外,华顶当寒空”,开篇直接点明天台山众峰的位置,给人一种视野开阔之感。“华顶当寒空”则着重刻画华顶,“当”字生动地表现出华顶高耸的姿态,仿佛与寒空相接,勾勒出一幅雄伟壮阔的画面,让读者对天台山的巍峨有了直观感受,也为后文对其神秘景象的描写做铺垫。后两句:“有时半不见,崔嵬在云中”,视角从整体转向局部,聚焦于华顶。“有时半不见”描绘出云雾缭绕时,华顶半隐半现的奇妙景象,增添了神秘色彩。“崔嵬在云中”再次强调华顶的雄伟,即使在云雾之中,依然能感受到它的高大险峻。动静结合的描写,将天台山的独特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沉浸在这奇妙的自然景观之中。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僧灵彻有诗名于中唐。《古墓》诗云:“松树有死枝,冢墓惟莓苔。石门无人入,古木花不开。”《天台山》云:“天台众山外,岁晚当寒空。有时半不见,崔嵬在云中。”《九日》云:“山僧不记重阳节,因见茱萸忆去年。”诸篇为刘长卿、皇甫冉所称。予独取《天台山》一绝,真绝唱也。

明杨慎《升庵诗话》

# 钟云:极深、极广、极孤、极高,二十字中抵一篇大游记。

明钟惺、谭元春《唐诗归》

# 浑沦空旷,绝似太白笔兴。

清黄生《唐诗摘钞》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上官仪《八咏应制二首》

下一篇:唐·戴叔伦《女耕田行》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