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原春色旧来迟":五原的春天总是姗姗来迟,
# 旧来迟:一作“归来迟”。旧来:自古以来。,五原:今内蒙古自治区五原县,张仁愿任朔方总管时为防御突厥而修筑的三受降城之一——西受降城,就在其西北。
"二月垂杨未挂丝":二月之间,垂杨尚未发芽。
# 未挂丝:指柳树还未吐绿挂丝。
"即今河畔冰开日":黄河岸边如今开始冰雪消融,
# 冰开日:解冻的时候。,即今:如今,现今。
"正是长安花落时":长安城里,却正当落花时节。
# 长安:在中国陕西的西安和咸阳附近。
唐代诗人
张敬忠,一位不大出名的诗人,《全唐诗》仅录存其诗二首。据《新唐书·张仁愿传》记载,中宗神龙三年(707),张仁愿任朔方军总管时,曾奏用当时任监察御史的张敬忠分判军事。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边塞诗。描绘了五原边塞春色迟至、垂杨未萌的荒寒景象,与长安暮春花落的繁华形成鲜明对比,体现了戍边将士对故土的深切思念,以及诗人对边塞风物独特美感的欣赏。既流露征人思乡的孤寂,又暗含对和平安宁的向往,在质朴语言中展现初唐诗歌的明朗气象与盛唐边塞诗的雏形。
2. 写作手法
对比:以边塞与长安的春景反差,勾勒出独特的戍边情思。“即今河畔冰开日,正是长安花落时”一句,通过“冰开”与“花落”的物候对照:五原河冰初融尚带寒意,长安却已繁华落尽,既凸显了边地春迟的荒寒特质,又暗含戍卒对帝京春色的追慕与遥想。而“二月垂杨未挂丝”与“长安花落”的对比,更在荒凉底色中透出对盛唐气象的隐喻:虽隔千里,却共享同一轮春光,流露出唐人特有的开阔胸襟。
3. 分段赏析
开头两句提到的“五原”,其实就是现在内蒙古自治区的五原县。这个地方位于荒漠边缘,北边紧挨着大沙漠,气候十分寒冷,风景也很荒凉,春天总是来得特别晚,所以才会说“五原春色旧来迟”。“旧来”这两个字,既说明了这里从古到今一直都是这么荒凉寒冷,也表示诗人早就知道五原是这样的地方。这句话是整首诗的总起,后面三句就具体描写春天来得有多晚。“二月垂杨未挂丝。”在农历二月,内地早就到处是桃花红、柳叶绿,一片春意盎然的景象,可在五原,连柳树都还没长出嫩绿的叶子、垂下柔软的枝条。柳树发芽变绿一向是春天到来的信号,诗人们常常从柳树的变化中察觉到春天的踪迹。抓住“垂杨未挂丝”这个典型现象,一下子就把五原春天来得晚的特点写清楚了,让人仿佛看到在茫茫荒漠里,几棵柳树在寒风中摇晃着光秃秃的枝条,看不到一丝绿色的荒凉画面。诗的第三、四句还是围绕“春迟”描写五原的景色,不过换了一种写法。通过把五原和长安不同的景色进行对比,更突出了北方春天来得晚。第二句和三四两句之间,存在着时间上的差异。五原河边的冰开始融化,而长安的花儿已经凋谢,这说明时间已经到了晚春。在寒冷荒凉的北方,到这个时候河冰才刚刚化开,虽然能隐隐约约感觉到春天要来了,可还是看不到春天的影子、见不到春天的色彩。但在长安,早已是百花盛开后,春天快要结束了。这个对比,不仅更强调了五原春天来得晚,还包含着驻守在北方的将士对长安的思念。看到五原春天来得晚、北方环境荒凉的景象,诗人心里没有发出沉重的叹息,也没有感到孤独凄凉。这里虽然荒凉寒冷,却有着独特的辽阔壮美;虽然寂静孤单,却能让人感受到边地的安宁平静,没有战争的威胁;这里的春天虽然来得迟,但它终究会到来。“河畔冰开”,让人对春天充满了期待。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开头自由结尾对仗,结尾两句虽不完全对偶却前后呼应,保持了初唐诗歌的典型风格。这种形式虽然不太适合表达深沉厚重的情感,却能很好地展现平和喜悦的心境。全诗语言流畅自然,节奏和谐舒缓,既有工整的对仗之美,又保持了灵动的意趣,读来朗朗上口,呈现出清新明快的艺术风貌。
# 人多说边境之苦,而此诗想到长安,思更深苦。
明敖英、凌云《唐诗绝句类选》
# 说得苦寒出。
明李攀龙、叶羲昂《唐诗直解》
# 钟云:只叙时物,许多情感,三百篇《草虫》等诗之法也。谓云:风土诗。
明钟惺、谭元春《唐诗归》
# 周敬曰:彼此相形,专以意胜,说得出。
明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 此诗不用深巧,只将“春色迟”三字写大意,而边地之苦自见,尚不失盛唐步武。
明末清初徐增《而庵说唐诗》
# 情在景中。只一意,用“今”“旧”二字,翻作两层,只说边地苦寒,而征人之不堪自见。
明末清初黄生《唐诗摘钞》
# 末二句,深情含蓄。
清宋宗元《网师园唐诗笺》
# 王一士曰:写景最灵活,可救滞涩之病。
清刘文蔚《唐诗合选详解》
# 凡作边词,每言塞外春迟,而各人诗笔不同。王之涣诗“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推为绝唱,然张诗自有初唐质朴之气。
清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
# 此边词而不言边塞之苦,但用对比手法,将“河畔”与“长安”两相形,而意在言外,且语意和平,可想见唐初国力之盛。
清刘永济《唐人绝句精华》
上一篇:唐·杜荀鹤《泾溪》
下一篇:唐·李世民《赐萧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