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jīng

朝代:唐作者:杜荀鹤浏览量:2
jīng
shí
xiǎn
rén
jīng
shèn
zhōng
suì
wén
qīng
rén
què
shì
píng
liú
shí
chù
shí
shí
wén
shuō
yǒu
chén
lún

译文

泾溪里面礁石很险浪很急,人们路过的时候都非常小心,所以终年都不会听到有人不小心掉到里面淹死的消息。恰恰是在水流缓慢没有礁石的地方,却常常听到有人被淹死的消息。

逐句剖析

"泾溪石险人兢慎":泾溪里面礁石很险浪很急,人们路过的时候都非常小心,

# 兢慎:因害怕而小心警惕。兢,一作竞。,泾溪:一作泾川,又名赏溪。在今安徽泾县。源出旌德县南,北流至泾县西入青弋江。李白《泾溪东亭寄郑少府谔》有欲往泾溪不辞远,龙门蹙波虎眼转。《别山僧》有何处名僧到水西,乘舟弄月宿泾溪。另有《泾溪南蓝山下有落星潭可以卜筑余泊舟石上寄何判官昌浩》。

"终岁不闻倾覆人":所以终年都不会听到有人不小心掉到里面淹死的消息。

# 倾覆:翻船沉没。下文的“沉沦”义同。,终岁:整年。

"却是平流无石处":恰恰是在水流缓慢没有礁石的地方,

# 处:地方。,平流:平稳的水中。平,这里指溪水不掀波。

"时时闻说有沉沦":却常常听到有人被淹死的消息。

# 沉沦:沉没,淹没。,闻:说,听说。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泾溪》是唐代杜荀鹤创作的一首意蕴深远的七言绝句,一说是唐末·罗隐创作。它前二句言泾溪因水险礁多致航行凶险,然行人“兢慎”而“终岁”无倾覆;后二句说平流无石处本应安全,却因人们放松警惕而“时时”有沉沦之祸。诗人巧妙地运用比喻手法,将这一自然现象转化为富含哲理的寓言,寓教训于景物之中,使得全诗理析透彻,发人深省。在这首诗中,急流险滩与水流平缓之处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前者看似危险重重,实则船只能够凭借警觉与应对能力安全通过;而后者则因缺乏挑战与考验,往往使人放松警惕,最终导致灾难的发生。这一反常现象不仅揭示了自然界的某种规律,更深刻地映射出人生的哲理与生命的辩证。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晚唐杰出现实主义诗人

杜荀鹤(846~904),唐代诗人。字彦之,号九华山人,池州石埭(今安徽石台)人。早有才名却屡试不第,大顺进士,后为翰林学士,仅五日而卒。杜荀鹤以诗为业,作诗主张“诗旨未能忘救物”,能继承杜甫、白居易关心民生疾苦、反映社会现实的传统。其诗短小精悍、语言浅近通俗,善于运用白描的手法,后人称其诗为“杜荀鹤体”。代表作品有《山中寡妇》《乱后逢村叟》。 今存有《唐风集》(又名《杜荀鹤文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此诗创作时间虽无确考,然观其内容,诗人当曾亲赴泾溪实地探查,并于探查中顿悟深刻哲理,遂挥毫成篇。关于此诗作者,《全唐诗》中存有两种说法,一为罗隐,一为杜荀鹤,且均将其收录于杜荀鹤《唐风集》之下。而王启兴主编之《校编全唐诗》则依据罗隐《甲乙集》未载此诗,而将其归入杜荀鹤《唐风集》,断定此诗作者应为杜荀鹤。李元洛在《李元洛新编今读唐诗三百首》中亦持此观点,认为罗隐身为浙江富阳人士,似未曾踏足泾县之地,而杜荀鹤乃安徽池州人,与泾县相距甚近,故而作者之身份,当以杜荀鹤为是。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通过描绘泾溪中船只航行的不同景象,隐喻了人生道路上的风险与挑战,以及人们在面对这些风险时的态度与选择。全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传达了居安思危、处盈虑亏的深刻道理,告诫人们在顺利时也要保持警觉,不可掉以轻心。

2. 写作手法

对比:诗人通过对比泾溪中不同地段的航行景象,即“泾溪石险人兢慎”与“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来传达深刻的哲理。前者描绘了礁石险峻、水流湍急的环境中,行人因谨慎而得以安全航行的景象;后者则揭示了看似平静无波、水流平缓的地方,却常常发生船只倾覆的悲剧。这种鲜明的对比,不仅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也深刻地揭示了人们在面对不同环境时的态度与选择,以及这些选择所带来的不同结果。

3. 分段赏析

前两句“泾溪石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覆人”,其核心在于“兢慎”二字。泾溪之水,急流险滩,礁石密布,航道之险恶,令人触目惊心。船只往来其间,稍有不慎,便可能触礁倾覆,导致船毁人亡的悲剧。在如此险恶的环境下,船只倾覆似乎已成为一种“正常”现象。然而,正是这恶劣的客观环境,引起了人们主观上的高度重视。他们深知泾溪航行的危险性,因此总是抱着十二分的谨慎态度,全神贯注地绕过险滩,小心翼翼地避开礁石,从而得以平安地穿越这段危机四伏的水路。由于过往行人的“兢慎”,这本是事故频发的水域,却“终岁”未曾听闻有船只倾覆的不幸消息。后两句“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则描绘了一幅截然不同的画面。在波平浪静、缓缓流淌的水域,没有礁石的阻碍,也没有急流险滩的威胁,行船本应十分安全。然而,令人惊讶的是,从这片平稳的航道上,却时常传来船只沉沦、乘客遇难的噩耗。这一反常现象的发生,关键在于人们因客观条件的好转而放松了警惕,滋生了麻痹大意的思想。他们由原本的谨小慎微变得满不在乎,对潜在的危险视而不见,从而导致了船倾人溺的悲剧。

4. 作品点评

《径溪》此诗以质朴无华的语言直接陈述,虽无华丽辞藻与悠长韵味,却凭借其直截了当的表达方式,给予读者更为深刻的心灵触动与警醒。它所蕴含的,是既朴素又深邃的人生智慧,是对纷繁复杂生活内容的精炼概括,更是基于长期切身经历与深厚阅历的总结。这是一份关于人生安危与事业成败的历史与现实经验的凝结。在艰难险阻面前,它告诫我们要保持高度的警觉与清醒,时刻准备应对挑战;而在平安顺遂之时,则提醒我们切莫得意忘形,应时刻保持谦逊与谨慎。在人生的道路上,无论是追求事业的成功还是维护个人的安稳,都需要我们从细微之处着眼,谨慎行事,不懈怠、不疏忽。唯有居安思危,时刻警醒自己,方能在变幻莫测的人生旅途中,始终保持不败之地,稳健前行。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愈是危险的地方,人们就会愈加小心,也就较少发生事故;相反,平坦安稳的地方,人们往往粗心大意,反而容易出问题。”此诗写了这个朴素的真理。

近现代作家、语言学家秦似《唐诗新选》

# 该诗以泾溪的具体事实说明事理,因其具体形象,故即能动人,又能服人;因其个性中寓有共性,揭示了客观规律,也就使其理带有普遍性,使人缘此而驰想开去,凡事都要谨慎。

现代中国作家协会成员徐应佩《历代怨诗趣诗鉴赏词典》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崔道融《田上》

下一篇:唐·张敬忠《边词》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