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zhèng
tàn
zhēng

朝代:唐作者:顾况浏览量:1
zhèng
suì
néng
tán
zhēng
chūn
fēng
chuī
luò
tiān
shàng
shēng
shēng
yōng
mén
lèi
chéng
jié
liǎng
shēng
chì
liè
sān
shēng
bái
yuán
tuò
jiá
zhèng
chū
cān
zhàng
rén
shí
luò
huā
duàn
yóu
kōng
gāo
lóu
yǎn
shēng
chū
xiū
shā
bǎi
shé
huáng
yīng
ér

译文

郑家有个小女儿,年仅八岁就能弹奏古筝,她的琴声如同春风拂过,将天上的仙乐都吹落人间。第一声琴弦颤动,如雍门子周的哀曲,听得人泪珠打湿了睫毛,第二声琴音荡开,连水底的赤鲤都浮出水面,露出背鳍与胡须,第三声琴韵高昂,惊得白猿抓耳挠腮,用前臂拍打脸颊。郑女弹完琴去拜见长辈时,她的琴声惊落枝头繁花,连飘荡的蛛丝都被扯断。高楼也关不住她的琴声,连善鸣的百舌鸟与黄莺都自愧不如。

逐句剖析

"郑女八岁能弹筝":郑家有个小女儿,年仅八岁就能弹奏古筝,

"春风吹落天上声":她的琴声如同春风拂过,将天上的仙乐都吹落人间。

"一声雍门泪承睫":第一声琴弦颤动,如雍门子周的哀曲,听得人泪珠打湿了睫毛,

"两声赤鲤露鬐鬣":第二声琴音荡开,连水底的赤鲤都浮出水面,露出背鳍与胡须,

"三声白猿臂拓颊":第三声琴韵高昂,惊得白猿抓耳挠腮,用前臂拍打脸颊。

"郑女出参丈人时":郑女弹完琴去拜见长辈时,

"落花惹断游空丝":她的琴声惊落枝头繁花,连飘荡的蛛丝都被扯断。

"高楼不掩许声出":高楼也关不住她的琴声,

"羞杀百舌黄莺儿":连善鸣的百舌鸟与黄莺都自愧不如。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郑女弹筝歌》是唐代诗人顾况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开篇点明郑女八岁便能弹筝,其筝声如春风吹落的天上仙乐。接着借雍门周以琴音感人落泪典故,说郑女筝声动人;通过描绘筝声能让赤鲤、白猿有奇特反应,极言其技艺高超。最后以落花、游丝、高楼等环境描写,以及百舌黄莺自愧不如的对比,进一步烘托郑女筝声之美妙。全诗通过独特描写,赞美了郑女精湛的弹筝技艺。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中唐诗人

顾况(727?~806?),唐代诗人。字逋翁,又号悲翁,祖籍云阳(今江苏丹阳),迁家海盐(今属浙江)衡山。早年曾读书山林。至德进士及第,曾官著作佐郎,因嘲诮权贵,被贬饶州司户参军。后隐居茅山,自号华阳真逸。顾况的诗,题材广泛,注意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形式多样,尤长于歌行。其诗风不拘一格,语言平易,不避俚俗。代表作品有《露青竹杖歌》《李供奉弹箜篌歌》。著有《华阳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古诗,以赞咏郑女弹筝技艺为题材。整首诗通过对郑女弹筝情景及效果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郑女高超弹筝技艺的高度赞美。

2. 写作手法

用典:“一声雍门泪承睫”运用了雍门周的典故。战国时,雍门周以琴音能让孟尝君落泪。诗人借此典故,表明郑女弹筝技艺高超,其筝声如同雍门周的琴音一样具有强烈的感染力,使闻者落泪,丰富了诗歌内涵,让读者更易理解郑女筝声的动人之处。对比:“羞杀百舌黄莺儿”,将郑女筝声与善于鸣叫的百舌、黄莺对比,以百舌黄莺的自愧不如,突出郑女筝声的美妙绝伦,深化了对郑女高超弹筝技艺的赞美之情。烘托:“落花惹断游空丝”,通过描写落花似乎被筝声吸引而惹断游丝,从侧面烘托出郑女筝声的美妙动人,以周围环境的反应,强化对郑女弹筝技艺的赞美。

3. 分段赏析

前两句“郑女八岁能弹筝,春风吹落天上声。”此两句开篇点明核心人物和事。八岁郑女善弹筝,“八岁”二字强调其技艺的天赋性,勾勒出灵动的少女形象。“春风吹落天上声”以春风传递琴音,“天上声”用夸张手法形容琴音非凡,仿佛自云端飘落,既写声音悠扬,又暗衬郑女琴艺高超,非人间凡响。中间三局“一声雍门泪承睫,两声赤鲤露鬐鬣,三声白猿臂拓颊。”三句以递进笔法描写琴声的变化。首声如“雍门”(代指善琴者)所奏,让听者眼眶含泪,侧面显情感浓烈;二声似赤鲤跃水,鳞鳍舒展,“露鬐鬣”的鲜活画面将乐声动态化;三声如白猿轻拍手臂,动作轻盈,以兽态拟声,展现琴音多姿与郑女指法的多样,将抽象的乐声具体化更显生动。接下来两句“郑女出参丈人时,落花惹断游空丝。”此两句转换场景,点明演奏背景。“出参丈人”交代郑女拜见长辈的场景,为后文烘托作铺垫。“落花惹断游空丝”以细微的动态渲染静谧的氛围,落花飞扬,蛛丝被惊断,反衬环境幽寂,更显琴音清晰悠扬,如丝如缕缠绕耳际,为下文侧面赞美蓄势。末两句“高楼不掩许声出,羞杀百舌黄莺儿。”以侧面描写收束,极言琴艺之绝。“高楼不掩”说明琴声穿透力强,连高楼都遮挡不住;最后两句“羞杀百舌黄莺儿”以善鸣的黄莺自愧不如作比,用鸟雀反应强化琴音美妙,余韵悠长,尽显郑女技艺高超与琴音动人心魄。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顾况《题叶道士山房》

下一篇:唐·皇甫松《梦江南·楼上寝》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