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风八九月":八九月的凉风习习,
"白露满空庭":白露洒满空旷的庭院。
"耿耿意不畅":心中愁绪耿耿难平,
"捎捎风叶声":只听见风吹叶响沙沙成片。
# 捎捎:一作稍稍。
"思见雄俊士":渴望见到雄俊的贤士,
"共话今古情":共同畅谈古今兴衰的情怀与感慨。
"李侯忽来仪":李侯(李白)忽然如凤凰来仪般造访,
"把袂苦不早":只恨未能早与你携手相谈。
"清论既抵掌":你我清谈时击掌称快,
"玄谈又绝倒":高妙的玄谈更令人倾倒叹服。
# 又:一作多。
"分明楚汉事":论及楚汉争霸的往事分明清晰,
"历历王霸道":王霸之业的兴衰历历在目。
"担囊无俗物":你担着行囊远游,行囊中无半分俗物,
"访古千里余":为访古踏遍千里路途。
"袖有匕首剑":袖中藏着匕首短剑,
"怀中茂陵书":怀中揣着如司马相如《茂陵书》般的奇文。
"双眸光照人":双眼光芒照亮世人,
"词赋凌子虚":词赋才华胜过司马相如的《子虚赋》。
"酌酒弦素琴":边饮酒边弹奏素琴,
"霜气正凝洁":秋霜正凝结出洁白的寒意。
# 霜气:一作风气。
"平生心中事":我平生藏在心中的志向,
"今日为君说":今日愿为你一一倾诉。
"我家有别业":我家有一处别业,
"寄在嵩之阳":(别业)寄托在嵩山的南面。
"明月出高岑":那里明月从高峻的山峰升起,
"清谿澄素光":清澈的溪流倒映着素净的月光。
"云散窗户静":云雾散去后窗户寂静无声,
"风吹松桂香":风吹来松桂的阵阵清香。
"子若同斯游":你若能与我同游此地,
"千载不相忘":这情谊定当千年不忘。
唐代官员、诗人
崔宗之,本名崔成辅,字宗之,博陵安平(今河北安平县)人,唐代官员,系崔日用之子,袭封齐国公,曾官至左司郎中、侍御史,后谪官金陵。他与李白诗酒唱和,常月夜乘舟自采石至金陵,又与贺知章、李白等并称“酒中八仙”,杜甫《饮中八仙歌》将其称为“四仙”。崔宗之好学,“才气声华,迈时独步”,与李白、杜甫相交,其生平散见于新旧《唐书》等文献,《全唐诗》仅存其诗一首。
1. 分段赏析
“凉风八九月,白露满空庭。耿耿意不畅,捎捎风叶声”:这几句以季节景物起笔,描绘八九月间凉风萧瑟、白露铺满空庭的景象。“凉风”“白露”渲染出清冷孤寂的氛围,“空庭”的空旷感强化了内心的寂寥。“耿耿意不畅”直接点明心绪烦忧,而“捎捎风叶声”以风吹落叶的萧瑟之声烘托愁绪,将自然景物与个人情感交融,借秋景暗喻对知己的渴望,为后文李白的出现做铺垫。景物描写中暗含动态,凉风拂过、白露凝结、落叶声响,在静态的庭院中注入流动的愁思,使情感表达更具层次感。“思见雄俊士,共话今古情。李侯忽来仪,把袂苦不早。清论既抵掌,玄谈又绝倒。分明楚汉事,历历王霸道。担囊无俗物,访古千里余。袖有匕首剑,怀中茂陵书。双眸光照人,词赋凌子虚”:此段先以“思见雄俊士”直抒对贤才的期盼,“共话今古情”点明渴望与知己纵论古今的心愿。“李侯忽来仪”用“凤凰来仪”的典故,将李白的到来比作祥瑞降临,突显其不凡地位与才华。“把袂苦不早”通过握袖的动作和“恨晚”的心理,表现相见时的激动与遗憾。接着从多个角度刻画李白:“清论抵掌”“玄谈绝倒”展现其论辩时的风采,对楚汉史事、王霸之业的清晰论述见其历史洞察力;“担囊无俗物”“访古千里”状其超脱世俗的游历与对古文化的追寻;“匕首剑”与“茂陵书”以文武意象并置,体现其刚勇与文才兼具;“双眸光照人”夸张地描绘眼神神采,“词赋凌子虚”则以超越司马相如作比,极赞其文学造诣。整段通过细节描写与典故运用,立体呈现出李白的雄俊形象与卓绝才学。“酌酒弦素琴,霜气正凝洁。平生心中事,今日为君说。我家有别业,寄在嵩之阳。明月出高岑,清溪澄素光。云散窗户静,风吹松桂香。子若同斯游,千载不相忘”:这段以“酌酒弦素琴”的雅集场景开篇,饮酒抚琴的举动与“霜气凝洁”的清寒环境相映,既延续了知己相聚的氛围,又借“霜气”暗喻情谊的纯洁。“平生心中事,今日为君说”将情感推向深入,表明对李白的信任与看重。随后描绘别业景致:坐落于嵩山之南,明月从高山升起,清溪映着素光,云散窗静,风送松桂香气。“嵩之阳”借嵩山的崇高象征精神境界,“明月”“清溪”“松桂”等意象构建出清幽脱俗的世外桃源,与前文“无俗物”的追求呼应。最后以“子若同斯游,千载不相忘”邀约同游,用“千载”的时间跨度强调情谊的永恒,将自然之景作为友情的见证,使全诗在对知己同游的向往中收束,升华了友情的主题,体现出盛唐文人对精神契合的追求与对永恒情谊的期许。
上一篇:唐·白居易《劝行乐》
下一篇:唐·李商隐《淮阳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