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jiā

朝代:唐作者:贯休浏览量:1
chì
gài
qià
shā
zhǎng
chái
mén
shuǐ
hén
dié
huáng
qīng
quǎn
huā
méng
lóng
ér
sǎo
fēng
yǒu
sǒu
xiāng
féng
dài
qiū
zuì
chuán
zhuāng
kuì
qián
shān
jiǎo
xià
duō
è
làng
duī
zhōng
jìn
tóu
shuì
dàn
wàng
quán
xīn
kěn
xiàn
qián
xián
diào
qīng
wèi
zhōng
huà
guà
qiū
táng
ěr
wéi
lín
yǒu
shēn

译文

赤色芦苇盖的房屋低矮却合适,泥沙涨起漫过柴门,留下层层水痕叠印。黄鸡青犬在花木丛中若隐若现,渔家儿女正清扫着被风吹落的树叶。相遇一位老翁带着秋意微醉,亲自拔起船桩,神色坦然无愧。在前山脚下捕获了许多鱼,即便在恶浪翻涌的险处也能安然入睡。只要能忘却功利之心便自得其乐,怎会羡慕前代贤人在清渭垂钓求名。终究要把这景象画下来挂在秋堂,与你们为邻蕴含着深远的心意。

逐句剖析

"赤芦盖屋低压恰":赤色芦苇盖的房屋低矮却合适,

"沙涨柴门水痕叠":泥沙涨起漫过柴门,留下层层水痕叠印。

"黄鸡青犬花蒙笼":黄鸡青犬在花木丛中若隐若现,

"渔女渔儿扫风叶":渔家儿女正清扫着被风吹落的树叶。

"有叟相逢带秋醉":相遇一位老翁带着秋意微醉,

"自拔船桩色无愧":亲自拔起船桩,神色坦然无愧。

"前山脚下得鱼多":在前山脚下捕获了许多鱼,

"恶浪堆中尽头睡":即便在恶浪翻涌的险处也能安然入睡。

"但得忘筌心自乐":只要能忘却功利之心便自得其乐,

"肯羡前贤钓清渭":怎会羡慕前代贤人在清渭垂钓求名。

"终须画取挂秋堂":终究要把这景象画下来挂在秋堂,

"与尔为邻有深意":与你们为邻蕴含着深远的心意。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渔家》是唐代诗人贯休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此诗前半描绘渔家生活场景,以“赤芦盖屋”“黄鸡青犬”等意象勾勒出渔家质朴环境,“带秋醉”“拔船桩”“恶浪睡”等细节展现渔人随性自在的生活状态;后半借“忘筌”“钓清渭”典故,抒发超脱世俗、淡泊名利的情怀,结尾“画取挂秋堂”更添对渔家生活的向往与浪漫想象。全诗语言质朴自然,白描手法生动,意境融合自然之景与生活气息,基调清新明快,于平易中见隐逸志趣,客观呈现了渔家生活的本真面貌与诗人的精神追求。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末五代前蜀诗僧、画家

贯休(832~912),唐末五代前蜀诗僧、画家。俗姓姜,字德隐,号禅月大师,婺州兰溪(今属浙江)人。唐天复间入蜀,蜀主王建称他“禅月大师”。贯休与陈陶、方干、李频等众多诗人交往唱酬,多奇思奇句,部分作品能反映社会现实。善画水墨罗汉及释迦弟子诸像,笔法坚劲,形象夸张,世称“梵相”,存世《十六罗汉图》传为其作。兼善草书,号曰“姜体”,时人比之为阎立本、怀素。著有《禅月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赤芦盖屋低压恰,沙涨柴门水痕叠”两句勾勒渔家居所。“赤芦盖屋”以原色植物点明居所用材质朴,“低压恰”状其低矮却适宜,见生活的简素;“沙涨柴门”写泥沙淤积于柴门,“水痕叠”叠加潮水涨落痕迹,暗含渔家傍水而居的地理特征,画面中透出家宅与自然的紧密关联。“黄鸡青犬花蒙笼,渔女渔儿扫风叶”两句描绘渔家院落生机。“黄鸡青犬”以色彩鲜明的家禽家畜点缀,“花蒙笼”状花木繁茂,动静相衬凸显生活气息;“渔女渔儿扫风叶”捕捉日常劳作场景,“扫风叶”既写实秋日庭院落叶,又以人物动作增添画面动态感,勾勒出渔家儿女勤劳质朴的形象。“有叟相逢带秋醉,自拔船桩色无愧”两句刻画渔翁情态。“带秋醉”既点出时节,又以微醺之态见其旷达随性;“自拔船桩”写其亲手料理船只,动作干脆利落,“色无愧”则通过神态描写,展现渔人凭劳力为生的坦然自得,不加矫饰的性情跃然纸上。“前山脚下得鱼多,恶浪堆中尽头睡”两句概述渔人生计与心性。“前山脚下得鱼多”直言捕鱼有所获,朴素语言中见生存的踏实;“恶浪堆中尽头睡”笔锋一转,写其于浪涛凶险处仍能安睡,以夸张之笔凸显渔人对风浪的无惧与对生活的从容,粗犷中见真率。“但得忘筌心自乐,肯羡前贤钓清渭”两句转入哲思抒情。“忘筌”化用《庄子》“得鱼忘筌”,喻指超越功利、自得其乐的心境;“钓清渭”典出姜子牙渭水垂钓事,以反问句表明不羡慕前贤求功名的人生选择,直抒淡泊名利、自足自乐的人生态度,使诗意由具象生活升华为精神追求。“终须画取挂秋堂,与尔为邻有深意”两句收束全诗。“画取挂秋堂”以浪漫想象,欲将渔家图景绘于堂上,既呼应前文对渔家生活的细致描摹,又以艺术化方式定格这份向往;“与尔为邻”直表愿与渔人为伍的心意,“深意”二字含蓄点出对返璞归真生活、超脱世俗精神的追寻,余韵悠长。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李白《秋夜与刘砀山泛宴喜亭池》

下一篇:唐·陆畅《扇》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