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yǒng
bèi
zhōng
xiù
xié

朝代:唐作者:夏侯审浏览量:1
yún
chán
gōu
luò
fèng
láng
chén
zuì
suō
chén
wáng
dāng
fēng
liú
jiǎn
zhǐ
xiàng
jiān
jiàn
luó

译文

女子精美的绣鞋如同云间弯弯的月牙,静静地落在了像凤窝一般温馨、华丽的被子之中,英俊的男子已经喝得酩酊大醉,可即便如此,他仍在无意识地轻轻抚摸着这双被中的绣鞋。当年的陈王曹植似乎都有所减退了,那是因为他只能在洛水的波光之间看到洛神的袜罗。

逐句剖析

"云里蟾钩落凤窝":女子精美的绣鞋如同云间弯弯的月牙,静静地落在了像凤窝一般温馨、华丽的被子之中,

# 凤窝:这里指被子。,蟾钩:如钩之月,喻女子的弓鞋。

"玉郎沈醉也摩挲":英俊的男子已经喝得酩酊大醉,可即便如此,他仍在无意识地轻轻抚摸着这双被中的绣鞋。

# 摩挲:抚摸。,沈醉:一作“沉醉”,谓酒醉之极。

"陈王当日风流减":当年的陈王曹植似乎都有所减退了,

# 陈王:指三国魏曹植。

"只向波间见袜罗":那是因为他只能在洛水的波光之间看到洛神的袜罗。

# 袜罗:指洛神。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咏被中绣鞋》是唐代诗人夏侯审创作的七言绝句。诗中以“云里蟾钩落凤窝”开篇,将绣鞋比作云中月牙,既点出绣鞋的精美,也暗喻时间已至夜晚。“玉郎沈醉也摩挲”描绘出男子醉后轻抚绣鞋的场景,细腻刻画其对绣鞋的珍视。绣鞋或许出自心爱女子之手,或与她密切相关,男子的举动侧面展现出对女子的深情,也暗含女子对男子心意相通的触动。尾联借用曹植见洛神袜罗的典故,以“陈王当日风流减”作比,进一步烘托这份缱绻情思。全诗围绕绣鞋勾勒出男女间含蓄而细腻的情愫,意象优美、笔触灵动。然而,诗歌聚焦男女私密情感,内容稍显狭隘,整体格调偏于香艳,在思想深度与艺术境界上有所局限。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夏侯审:唐代诗人。

夏侯审,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军谋越众”科登第。李嘉佑曾称其“袖中多丽句”(《送夏侯审参军游江东》)。作品多佚。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表达了女子对男子的深深爱意以及两情相悦的情感,同时也通过男子对绣鞋的举动,从侧面反映出女子内心对这份感情的珍视和甜蜜。然而,诗中整体格调较为香艳,主要围绕男女间私密情感展开,在思想深度上有所欠缺。

2. 分段赏析

前两句“云里蟾钩落凤窝,玉郎沈醉也摩挲”:诗人开篇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女子的绣鞋比作云里的蟾钩,形象地写出了绣鞋的精美与小巧,同时“落凤窝”则点明了绣鞋所处的位置是在被子中,给人一种温馨而又私密的感觉。“玉郎沈醉也摩挲”描绘了一位喝醉了的男子,即便醉得不省人事,仍在摩挲着这双绣鞋,从侧面体现出男子对女子的深深爱意,或许这双绣鞋与他心爱的女子有着密切的关联,所以他才会如此珍视,在醉中也不忘抚摸。后两句“陈王当日风流减,只向波间见袜罗”:这里引用了曹植的典故,陈王即曹植,传说他曾在洛水之畔遇见洛神,写下了《洛神赋》。诗人借曹植的故事,说曹植当日的风流才华有所减退,是因为他见到了洛水之畔的洛神,只能在波间看到她的袜罗。这里将男子对绣鞋的钟情与曹植对洛神的爱慕相类比,进一步烘托出男子对女子的深情,同时也增添了诗歌的文化底蕴和浪漫色彩。不过,从总体上来说,这首诗聚焦于男女之间较为私密的情感,格调不高,思想与艺术上均无突出特色。

3. 作品点评

《咏被中绣鞋》意象优美,将绣鞋比作蟾钩,生动展现其精巧。以醉郎摩挲细节,细腻刻画男女情思。尾联用典增添浪漫氛围。但诗聚焦于男女私密香艳之情,格调不高,内容稍显狭隘,局限于个人私情,在思想深度与艺术境界上存在一定的欠缺。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包何《同阎伯均宿道士观有述》

下一篇:唐·雍陶《非酒》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