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dōng
wàng
zàn

朝代:唐作者:于良史浏览量:2
zhāo
yáng
mǎn
tiān
biān
宿
shōu
fēng
jiān
cán
xuě
dài
duàn
bīng
liú
běi
què
chí
xīn
nán
shàng
yóu
dēng
lín
chù
xiāo
chóu

译文

东方的地平线泛起金红,朝阳已铺满天际,而夜幕残留的雾气正从天边缓缓褪去。寒风裹挟着零星的雪粒盘旋而起,蜿蜒的河流裹挟着碎裂的冰凌奔涌向前。北望朝廷的方向,心神早已飞向那片遥远的政治中心,可南方的仕途之约却让我仍羁旅漂泊。登临高处,纷乱的思绪如潮水般难息,这满心的愁绪啊,究竟该去往何处才能消解。

逐句剖析

"地际朝阳满":东方的地平线泛起金红,朝阳已铺满天际,

"天边宿雾收":而夜幕残留的雾气正从天边缓缓褪去。

"风兼残雪起":寒风裹挟着零星的雪粒盘旋而起,

"河带断冰流":蜿蜒的河流裹挟着碎裂的冰凌奔涌向前。

"北阙驰心极":北望朝廷的方向,心神早已飞向那片遥远的政治中心,

# 北阙:指朝廷。

"南图尚旅游":可南方的仕途之约却让我仍羁旅漂泊。

"登临思不已":登临高处,纷乱的思绪如潮水般难息,

"何处得销愁":这满心的愁绪啊,究竟该去往何处才能消解。

# 愁:一作忧。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冬日野望寄李赞府》为唐代诗人于良史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一作刘方平诗。全诗以冬日登高远望为背景,前两联写天地间朝阳初升、宿雾消散的壮阔之景,穿插寒风卷雪、冰裂河流的萧瑟动态,形成开阔与凛冽并存的画面。后两联转向抒情,借“北阙”与“南图”的对比,暗含对仕途的向往与羁旅之叹,末句直抒登临时纷繁的愁绪,却以“何处销愁”的追问收尾,流露怅惘无解的心境。全诗景情交融,语言凝练,既有对自然气象的敏锐捕捉,又暗藏士人仕隐矛盾的深沉感慨。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诗人

于良史(?~?),唐代诗人。约于唐玄宗天宝末年入仕,唐代宗大历中官监察御史。唐德宗贞元四年至十六年间被徐州、泗州节度使张建封辟为僚佐。于良史工诗,其诗多写景之作,五言诗清丽超逸,对仗工整,构思巧妙,形象逼真,同时寄寓思乡和隐逸之情,诗风与“大历十才子”相近。其中“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一联生动形象,脍炙人口。诗作有《春山夜月》《宿蓝田山口奉寄沈员外》。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该诗创作背景尚无确切史料佐证,学界推测应发生于德宗至宪宗朝。当时藩镇割据引发的战事频发,导致皇室数度被迫离开京师,这种动荡政局在诗作中投射出士人群体对时局的忧虑。而作者此时或因职务调动,或为解决经济困顿,正行走在南方路途之中。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首联:“地际朝阳满,天边宿雾收”以宏阔视角展开冬日清晨图景。地面与天际的交界处朝阳充盈,远方夜雾完全消散,通过“满”与“收”的对比,既呈现昼夜交替的动态过程,又勾勒出清朗通透的视觉空间。朝阳象征时间指向正午前的清晨,宿雾消散暗含天气转晴,为全诗奠定明净基调。​颔联​​:“风兼残雪起,河带断冰流”聚焦动态自然细节。寒风裹挟未融残雪升腾,河流解冻后挟带断裂冰凌奔涌,两组主谓结构形成工整对仗。“兼”“起”强化风雪交织的力度,“带”“流”赋予冰河流动的破碎感。意象组合既突出冬末的严酷寒意,又以“断冰”暗示节气变迁,暗含时间流动的深层意蕴。​​颈联​​:“北阙驰心极,南图尚旅游”转入抒情层面。诗人以“北阙”(代指朝廷)与“南图”(泛指南方)的空间对立,呈现仕途追求与羁旅现状的矛盾。“驰心极”直写对政治抱负的强烈向往,“尚旅游”则点明滞留异乡的现实处境,在工整对仗中形成理想与现实的张力。​​尾联​​:“登临思不已,何处得销愁”收束全篇情感。登高远望的行为引发绵延不绝的思绪,最终以反问句式收尾,将地理空间的开阔(前六句写景)转化为心理空间的茫然。“何处”的叩问既是对现实困境的无奈,亦暗含对精神归宿的探寻,在沉郁顿挫的语调中完成情景交融的结构闭环。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三、四清浅。

明陆时雍《唐诗镜》

# 通首合法,结太浅露耳。

清屈复《唐诗成法》

# “兼”字带”字,唐人作诗,往往用此妙法。

清卢麰、王溥《精选评注五朝诗学津梁》

# 于良史《冬日野望》李益《别内弟》,文皆中唐,妙境往往有不减盛唐者。

明胡应麟《诗薮》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皮日休《太湖诗。练渎(吴王所开)》

下一篇:唐·皮日休《太湖诗·以毛公泉一瓶献上谏议因寄》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