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山多胜事":春日山中景色美不胜收,
# 胜事:盛收。,春山:一作“春来”。
"赏玩夜忘归":直至夜幕降临后仍留恋不已,忘记归去。
# 夜:夜幕降临。
"掬水月在手":掬一捧泉水,泉水照见月影,好像那一轮明月在自己的手里一般,
# 掬:双手捧起。《礼记·曲礼上》云:“受珠玉者以掬。”
"弄花香满衣":拨弄山花,馥郁之气溢满衣衫。
"兴来无远近":游兴顿起,不会在乎路途的远近,
"欲去惜芳菲":想要离去,总难舍下花草的深情。
"南望鸣钟处":翘首南望钟声悠扬之处,
# 鸣钟:一作“钟鸣”。
"楼台深翠微":翠微深处,楼台掩映。
# 翠微:指山腰青翠幽深处,泛指青山。庾信《和宇文内史春日游山》诗云:“游客值春晖,金鞍上翠微。”
唐代诗人
于良史(?~?),唐代诗人。约于唐玄宗天宝末年入仕,唐代宗大历中官监察御史。唐德宗贞元四年至十六年间被徐州、泗州节度使张建封辟为僚佐。于良史工诗,其诗多写景之作,五言诗清丽超逸,对仗工整,构思巧妙,形象逼真,同时寄寓思乡和隐逸之情,诗风与“大历十才子”相近。其中“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一联生动形象,脍炙人口。诗作有《春山夜月》《宿蓝田山口奉寄沈员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山水诗。借春夜山中赏月时的清泉、明月、山花、芳草等景象,写出了诗人对山中胜景的沉醉与悠然自得的畅快心境。
2. 写作手法
首尾呼应:首句“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点明春山胜景与赏玩忘归,尾联“南望鸣钟处,楼台深翠微”以眺望远方楼台作结,既回扣“夜”与“春山”,又呼应开篇的沉醉之态,使全诗结构圆融。虚实结合:“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中,“掬水”“弄花”为实写动作,“月在手”“香满衣”则虚写美妙感受。将明月清泉、花香衣香虚实交织,营造出空灵悠远的意境,生动展现春山夜月之趣。远近结合:“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是近景,细致刻画诗人掬水、弄花的动作,以及月映手中、花香沾衣的细节;“南望鸣钟处,楼台深翠微”为远景,写诗人南望所见,远处楼台在青翠山色中若隐若现。近景细腻传情,远景拓展意境,二者结合使画面层次丰富,既突出春山夜月的清幽雅致,又暗含诗人流连忘返的情致。
3. 分段赏析
首联“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直接点明春天的山中存在诸多美好的事物,诗人因沉迷游春赏玩,直至天黑仍忘记返程。这两句作为全诗的总起,统领全篇,后文六句均围绕“胜事”与“赏玩忘归”展开具体描绘。其中,“多胜事”是“赏玩忘归”的缘由,“胜事”更是贯穿全诗的核心线索,若三、四句不能将“胜事”生动展现,后续有关“赏玩忘归”的内容便会失去支撑。颔联“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诗人以自然流畅的笔触,描绘了山中的美妙场景。在结构方面,“掬水”承接第二句的“夜”,“弄花”承接首句的“春”,前后呼应,过渡自然。一、二句如同平静湖面上泛起的细微波纹,到这两句则如波纹汇聚形成高潮,随后五、六句写赏玩忘归的内容,恰似从高潮处荡漾开去的层层涟漪。这两句展现山中胜景,将人的活动与自然景物交融,既描绘出夜晚泉水的清澈、环境的静谧,以及月白花香的美好氛围,又通过“掬水”“弄花”这些充满生活气息的动作,体现出诗人内心未泯的童心和悠长的逸致雅兴。虽然仅选取两件事来写“胜事”,但却能以少代多,以一当十地展现春山夜晚的独特魅力。“掬水”句把明月倒映在泉水中的景象,巧妙地表现为明月仿佛在手中,将明月与泉水的意象融合为一;“弄花”句细腻描绘山花香气浓郁,以至于沾染衣衫,将花香与衣香自然结合。诗句在艺术表现上虚实相生,字句安排上下对仗,使人更觉意境清晰、鲜明,充满妙趣。“掬”“弄”二字,看似寻常,实则既描绘了景物的特点,又刻画了人物的动作神态,生动而传神,堪称精妙之笔。颈联“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进一步深入表现出诗人完全沉浸在山中月下的美景之中的状态。当兴致涌上心头,诗人只顾尽情游玩,根本不再去计算路程的远近;而当意识到不得不离开时,他对眼前所见的每一朵花、每一株草,都怀有无尽的依依惜别之情。这两句围绕“胜事”进一步铺写诗人赏玩忘归的心境,其中“欲去”二字巧妙地为尾联写诗人南望楼台的内容埋下伏笔,使诗歌的过渡更为自然流畅。尾联“南望鸣钟处,楼台深翠微”,在诗人处于欲去未去、内心犹豫不决的时刻,夜风中悠悠传来一阵钟声。循着钟声,诗人不由自主地翘首朝南望去,只见远方的楼台在层层叠叠的青翠山色深处若隐若现。这两句视角从近处的花草转向远方的楼台,以夜风中传来的钟声作为引子,自然地引出远处的画面。虽然展示的是远景,但诗人依然用饱含爱怜的笔触,清晰地勾勒出春山月下特有的清幽情景。同时,这两句与诗的首联“春山”点明的地点、第二句“夜”交代的时间,以及颔联中出现的“月”相互呼应,使整首诗在结构上前后连贯、完整统一,余韵悠长。
4. 作品点评
由此可知,全诗的精髓集中体现在三、四两句。这两句于诗中,恰似玉石藏于璞石,珍珠含于水波,辉映全篇。整首诗既经过精心雕琢,又自然流畅,独具艺术魅力。
# “掬水”、“弄花”一联,恐是偶然道着。先得一句,又凑一句,乃成全篇。于六句缓慢之中,安顿此联,亦作家也。
元方回《瀛奎律髓》
# 结亦有余味。二联俗中传诵已久,故录之。
清屈复《唐诗成法》
# 查慎行:三、四句法虽工,终属小巧。纪昀:五、六颇有新味,好于三、四。无名氏(甲):晚唐非无佳句,但看过杜诗,便觉纤细不足为耳。许印芳:小家诗多如此,其弊至于有句无联,有联无篇。大家则运以精思,行以浩气,分之则句句精妙,合之则一气浑成,有篇有句,斯为上乘。学者当以大家为法,此等不可效尤也。
元方回《瀛奎律髓汇评》
# “掬水”二句,逸兴幽情,结成妙想,成妙句。
清刘文蔚《唐诗合选详解》
上一篇:唐·佚名《宰予昼寝》
下一篇:唐·李白《沙丘城下寄杜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