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蜀还秦计未成":前往蜀地还是返回秦地的计划都没能实现,
"寒蛩一夜绕床鸣":秋夜的寒蛩整夜绕着床边鸣叫。
"愁眠不稳孤灯尽":满怀愁绪睡不安稳,一盏孤灯渐渐燃尽,
"坐听嘉陵江水声":我静坐着,听着嘉陵江哗哗的流水声。
晚唐诗人
郑谷(851?~910?),唐代诗人。字守愚,袁州宜春(今属江西)人。僖宗时进士,官至都官郎中,人称郑都官。又以《鹧鸪诗》得名,人称郑鹧鸪。郑谷与张乔、周繇等合称“咸通十哲”,还被诗僧齐己称为“一字师”。他的诗作,多投赠唱和、写景咏物之作,然屡遭丧乱,能将个人忧愤与时代哀愁融铸其中,声调悲凉。其诗笔调清新,思致婉转,时有警句。《四库全书总目》谓其诗“往往于风调之中独饶思致”,堪为“晚唐之巨擘”。代表作品有《淮上与友人别》《席上贻歌者》《雪中偶题》《鹧鸪》等。著有《云台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行旅诗。通过描写诗人向蜀还秦计划未就,秋夜寒蛩绕床鸣叫,愁绪难眠至孤灯燃尽,静坐听嘉陵江水声的情景,表达了其战乱中进退两难的无奈、漂泊的孤寂与深切愁思。
2. 写作手法
场景描写:“愁眠不稳孤灯尽,坐听嘉陵江水声”中,“孤灯尽”描绘孤灯燃尽、夜色深沉的画面,强化环境的孤寂,“坐听江声”以诗人静坐聆听江水声的场景,将周遭的寂静与江水的持续流动相衬,凸显夜的漫长与心境的愁苦。
3. 分段赏析
“向蜀还秦计未成”,首句直抒胸臆,点明诗人在战乱中往返蜀地与秦地的计划未能实现,“计未成”三字直接道出进退两难的无奈处境,为全诗奠定了愁苦的基调,也暗示了羁旅漂泊的缘由。“寒蛩一夜绕床鸣”,次句转向景物描写,以秋夜寒蛩整夜绕床鸣叫的听觉意象,营造出凄清孤寂的氛围。“一夜”凸显时间的漫长,“绕床鸣”则写出秋虫的动态,反衬出诗人夜不能寐的烦躁,将无形的愁绪寄托于具体的虫鸣之中。“愁眠不稳孤灯尽”,第三句聚焦诗人的情态与环境细节。“愁眠不稳”直接刻画诗人因忧愁而难以安睡的状态,“孤灯尽”则以视觉意象写出夜色深沉、灯火燃尽的情景,孤灯的熄灭不仅标志着夜的深,更强化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绝望,进一步渲染愁苦氛围。“坐听嘉陵江水声”,末句以静制动,描绘诗人静坐聆听嘉陵江水声的场景。江水声在寂静的秋夜中持续不断,既呼应了前文的“一夜”,又以江水的永恒流动反衬诗人处境的停滞与迷茫,将无尽的愁思融入水声,余味悠长,尽显羁旅的孤寂与无奈。
上一篇:唐·郑谷《华山》
下一篇:唐·杜荀鹤《秋日怀九华旧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