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yǒng
guī

朝代:唐作者:蔡京浏览量:2
qiān
nián
yuān
huà
wéi
qín
yǒng
zhú
bēi
fēng
jiào
yuǎn
lín
chóu
xuè
huā
chūn
yàn
yuè
míng
piāo
làng
lěng
guāng
chén
níng
chéng
sài
fēng
qián
lèi
jīng
hóng
lóu
mèng
xīn
cháng
duàn
chǔ
guī
jiàn
mén
tiáo
shǔ
jiāng
shēn

译文

千年前的冤魂化为了这只子规鸟,永远追逐着悲风在远方的树林啼叫。它的愁血滴落在春花上,仿佛让春天的艳丽为之失色,在明月照耀下,它飞过波浪,清冷的月光都好像为之沉落。它的啼声在北方边塞的风中凝聚成泪,也惊破了红楼中女子的美梦。我像写楚辞的人那样愁肠寸断,却无法归乡,剑门遥远,蜀江水深,归途迢迢。

逐句剖析

"千年冤魄化为禽":千年前的冤魂化为了这只子规鸟,

"永逐悲风叫远林":永远追逐着悲风在远方的树林啼叫。

"愁血滴花春艳死":它的愁血滴落在春花上,仿佛让春天的艳丽为之失色,

"月明飘浪冷光沉":在明月照耀下,它飞过波浪,清冷的月光都好像为之沉落。

"凝成紫塞风前泪":它的啼声在北方边塞的风中凝聚成泪,

"惊破红楼梦里心":也惊破了红楼中女子的美梦。

"肠断楚词归不得":我像写楚辞的人那样愁肠寸断,却无法归乡,

"剑门迢递蜀江深":剑门遥远,蜀江水深,归途迢迢。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咏子规》是唐末至五代时期蔡京创作的七言律诗。诗以子规为咏叹对象,围绕其“千年冤魄”的传说展开。首联点明子规由冤魄所化,在悲风中啼叫于远林,奠定哀怨基调。颔联借景与想象,强化子规啼血的悲戚与凄凉。颈联从塞外到闺中,拓展情感辐射范围,写尽子规啼鸣引发的深沉哀怨。尾联以归不得的愁肠,结合剑门蜀江的迢递阻隔,抒发羁旅漂泊、归乡无望之痛。此诗语言凝练,对仗工整,情感层层递进,将子规的哀怨与诗人的身世之感、漂泊之愁紧密相连。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宰相、书法家

蔡京(1047~1126),北宋宰相、书法家。字元长,兴化仙游(今属福建)人。熙宁三年进士,历起居郎、中书舍人,知开封府,先后4次任相,4次罢相。主政期间,在宋徽宗支持下,蔡京施行了一系列增加财政收入的政策,但其财政措施过度消耗民力,激化了社会矛盾。北宋末年,金兵围攻开封,朝廷追究其祸国之罪,被太学生称为“六贼之首”。宋钦宗继位后,其被贬岭南,途中死于潭州。蔡京工书法,字势豪健,自成一格。《宫使贴》《节夫贴》等均为佳作。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首联“千年冤魄化为禽,永逐悲风叫远林”,开篇点明子规鸟的来历,相传它是古蜀王杜宇冤魂所化,“千年冤魄”强调其冤屈历经漫长岁月,“化为禽”直接道出化为子规鸟的结局。“永逐悲风叫远林”描绘子规鸟永远追逐着悲风,在遥远的山林中啼叫,“永逐”“悲风”“远林”营造出一种凄凉、孤寂且无尽头的氛围,奠定全诗哀怨的情感基调,也暗示着冤屈始终无法消散。颔联“愁血滴花春艳死,月明飘浪冷光沉”,这一联从视觉角度渲染子规的悲戚。“愁血滴花”化用子规啼血的典故,想象子规的血泪滴落在春花上,致使春天艳丽的花朵都为之失色,仿佛被哀愁浸染而“死”去,极言其哀怨之深。“月明飘浪冷光沉”描绘在明月照耀下,子规啼叫于江上,月光洒在波浪上,那清冷的光辉仿佛都因子规的哀愁而沉落,借景抒情,通过凄冷的月夜江景,进一步烘托出子规的哀伤与凄凉。颈联“凝成紫塞风前泪,惊破红楼梦里心”,“紫塞”指北方边塞,“凝成紫塞风前泪”表示子规的啼鸣在塞外风中凝结成泪,传达出塞外征人的思乡与哀怨之情。“红楼”常代指闺阁,“惊破红楼梦里心”意思是子规的啼叫惊破了红楼中女子的美梦,勾起她们的相思与愁绪。此联从塞外到闺中,拓展了子规哀怨情感的辐射范围,表明子规的啼鸣能触动不同处境之人的内心,引发深沉的哀怨。尾联“肠断楚词归不得,剑门迢递蜀江深”,“肠断楚词”暗示诗人如同屈原作楚辞般饱含愁肠,借楚辞的哀怨来形容自己内心的痛苦。“归不得”直接点明诗人漂泊在外,归乡不得的无奈与哀伤。“剑门迢递蜀江深”以剑门的遥远、蜀江的深邃,形象地描绘出归乡路途的艰难险阻,进一步强化了诗人的羁旅愁思与对故乡的深切眷恋,将全诗的哀怨、思乡之情推向高潮,余韵悠长。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白居易《欢喜二偈》

下一篇:唐·沈亚之《山出云》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