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zèng
sēng
èr
shǒu

朝代:唐作者:顾况浏览量:1
jiā
zhù
xīng
dōng
shè
biān
suō
cǎo
shàng
rén
xiàng
xīn
dìng
chūn
niǎo
nián
nián
kōng
chū
tóu
jiē
shì
xīn
nián
shào
chù
néng
róng
lǎo
bìng
wēng
gèng
róng
shēng
miè
shì
jiān
shì
kōng

译文

我家住在义兴郡东舍溪边,溪边的莎草经雨润泽,地面不见泥泞。高僧一直心定神安,沉浸于禅定之中,年年春天鸟儿徒然在枝头啼鸣,却唤不醒这份寂静。出头露脸的都是新起的少年才俊,哪里能容得下我这年老多病的老翁。若再把浮世荣华比作生死兴衰的幻梦,世间万事万物,无一不是虚空一场。

逐句剖析

"家住义兴东舍溪":我家住在义兴郡东舍溪边,

"溪边莎草雨无泥":溪边的莎草经雨润泽,地面不见泥泞。

"上人一向心入定":高僧一直心定神安,沉浸于禅定之中,

"春鸟年年空自啼":年年春天鸟儿徒然在枝头啼鸣,却唤不醒这份寂静。

"出头皆是新年少":出头露脸的都是新起的少年才俊,

"何处能容老病翁":哪里能容得下我这年老多病的老翁。

"更把浮荣喻生灭":若再把浮世荣华比作生死兴衰的幻梦,

"世间无事不虚空":世间万事万物,无一不是虚空一场。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赠僧二首》是唐代诗人顾况创作的一组七言绝句。第一首通过描绘僧人住所的清幽环境,以周遭的生机盎然反衬出僧人内心的宁静专注,刻画了其超然物外、潜心修行的形象;第二首则聚焦于人生境遇与感悟,借新人辈出感叹时光流逝,以荣华如泡影,点明世间万物皆虚幻的哲理,展现出诗人对人生的深刻思考与超脱旷达的心境。两首诗从不同角度展现诗人对僧人的感悟与对人生的思索,富有哲思韵味。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中唐诗人

顾况(727?~806?),唐代诗人。字逋翁,又号悲翁,祖籍云阳(今江苏丹阳),迁家海盐(今属浙江)衡山。早年曾读书山林。至德进士及第,曾官著作佐郎,因嘲诮权贵,被贬饶州司户参军。后隐居茅山,自号华阳真逸。顾况的诗,题材广泛,注意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形式多样,尤长于歌行。其诗风不拘一格,语言平易,不避俚俗。代表作品有《露青竹杖歌》《李供奉弹箜篌歌》。著有《华阳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其一:“家住义兴东舍溪,溪边莎草雨无泥”两句描绘僧人的居住环境。点明僧人居住在义兴东舍溪畔,雨后溪边莎草生长繁茂,地面洁净无泥。这两句诗用白描手法,勾勒出清幽、洁净、充满自然气息的居住场景,为后文展现僧人形象做环境铺垫,让人感受到一种远离尘嚣的宁静氛围。“上人一向心入定,春鸟年年空自啼”两句刻画僧人的修行状态。“上人”指僧人,“一向心入定”直接说明僧人长期专注于修行,内心平静、不为外物所扰。“春鸟年年空自啼”以春鸟年复一年的啼鸣,反衬出僧人内心的定力,春鸟的啼叫未能打破僧人的沉静,突出僧人超然物外、沉浸于修行境界的形象,也暗示修行者内心世界的纯粹与安宁。其二:“出头皆是新年少,何处能容老病翁”两句抒发人生感慨。诗人感慨在社会上崭露头角的都是年轻一代,感叹自己年老体衰,难以在世间寻得安身之所,通过新旧对比,道出岁月流逝、人生易老的无奈,以及年老之人在社会中面临的困境,充满了对人生境遇的喟叹。“更把浮荣喻生灭,世间无事不虚空”两句揭示人生哲理。诗人进一步将世间的荣华富贵比作生灭无常的幻象,认为世间万物皆如梦幻泡影,皆是虚空。这两句诗以超脱的视角看待人生,体现出对世俗名利的轻视,以及对人生本质的深刻思考,表达出一种豁达超脱、勘破世事的人生态度。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严维《酬刘员外见寄》

下一篇:唐·戴叔伦《二灵寺守岁》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