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行逢日暮":我在前行的路上恰逢日落时分,
"弭棹独维舟":停下船桨独自将小舟系住。
# 弭棹:停下船。弭,停止。《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自今以往,兵其少弭矣。”棹,船桨。这里代指船只。
"水雾一边起":江面上水雾从一侧升腾而起,
"风林两岸秋":两岸的树林在秋风中尽显秋意。
"山阴黑断碛":山的北面漆黑一片,仿佛阻断了沙滩,
# 断碛:断岩。碛,浅水中的沙石。在这里,是指江岸边的岩石。
"月影素寒流":月光洒在江面上,使寒江泛着素白的光。
# 寒流:寒冷的水流。
"故乡千里外":故乡远在千里之外,
"何以慰羁愁":我能用什么来慰藉这漂泊的愁绪呢。
# 羁愁:旅人的愁思。
隋末唐初诗人
陈子良(575~632),唐代诗人。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初仕隋,为杨素记室。入唐,官右卫率府长史、东宫学士,与萧德言、庚抱同为太子建成学士。贞观元年,出任相如县令。陈子良年少时好学,博通经史。他的诗歌风格清新,善于运用自然景物来抒发情感,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一些风貌。主要作品有《七夕看新妇隔巷停车》《入蜀秋夜宿江渚》等。著有《陈子良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行旅诗。全诗通过描绘诗人入蜀途中秋夜泊舟江渚时,日暮系舟、水雾风起、山林秋色、山阴月影等景象,自然流畅地将叙事、写景与抒情融合于八句之中,生动地抒发了诗人远离故乡的羁旅愁思。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诗中通过描写薄暮时分“水雾一边起,风林两岸秋”的景色,以及入夜后“山阴黑断碛,月影素寒流”的景色,将客中乡愁融入到这些景色之中,借迷茫、朦胧的秋水寒烟,柔和淡远的月色清辉,黑漆漆的山影,凉丝丝的秋风等景,抒发辛苦行旅的诗人在沉沉遥夜的客思乡愁。
3. 分段赏析
《入蜀秋夜宿江渚》是一首五言律诗,开篇“我行逢日暮,弭棹独维舟”,“我行”点明行旅身份,“逢日暮”交代时间,“弭棹”“维舟”通过动作描写,生动地写出诗人在傍晚时分停下船桨系舟于江渚的情景,叙事简洁,同时“独”字流露出孤独寂寥之感。“水雾一边起,风林两岸秋”,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水雾”对“风林”,“一边起”对“两岸秋”,工整且富有节奏感;从景物描写来看,描绘出薄暮时分,江面上水雾升腾,两岸树林在秋风中摇曳的画面,“水雾”“风林”“秋”等词语营造出秋意萧森、清冷的氛围。“山阴黑断碛,月影素寒流”同样采用对偶,“山阴”对“月影”,“黑断碛”对“素寒流”,展现了入夜后,由于高山挡月,山影洒落在江边沙滩,一片漆黑,而江流在月光映照下泛着白色寒光的景象,运用视觉描写,以“黑”“素”等色彩词,渲染出幽冷、迷茫的氛围。“故乡千里外,何以慰羁愁”,运用直接抒情(直抒胸臆)的表达方式,直接点明诗人远离故乡千里,满心都是无法排遣的羁旅愁思,将前文所营造的孤独、清冷的氛围所蕴含的情感直接抒发出来,使思乡之情更为浓烈。
4. 作品点评
《入蜀秋夜宿江渚》作为隋末至初唐时期的诗作,展现了中国古典诗歌从古体向近体格律诗发展的重要轨迹。全诗音律和谐,平仄分明,除六七两句失粘外,格律已相当严整,体现出诗人对律诗格律的探索与实践。尤其是中间四句对仗工整,“水雾一边起,风林两岸秋”“山阴黑断碛,月影素寒流”,不仅以精妙的对仗展现出秋夜江渚的独特景致,更将诗人的羁旅愁思巧妙融入其中,寓情于景,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
上一篇:唐·贯休《轻薄篇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