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吴会青山远":我家住吴会青山多么遥远,
# 吴会:秦汉会稽郡郡治在吴县,郡县连称为吴会,即今之苏州市。
"他乡关塞白云深":在异乡边塞只见白云深深。
# 关塞:北部边塞的戍守关口。
"为许羁愁长下泪":为此寄居他乡忧愁常流泪,
# 羁愁:客居他乡的忧愁。,为许:为此。
"那堪春色更伤心":怎能忍受明媚春光更伤心。
# 堪:胜任,禁得住。
"惊鸟屡飞恒失侣":受惊鸟儿屡飞长久失伴侣,
# 恒:常常。
"落花一去不归林":凋落花瓣一去永远不归林。
# 落:凋落。
"如何此日嗟迟暮":奈何这一天感叹年已迟暮,
# 迟暮:天色将晚,比喻人到老年。,嗟:叹息。
"悲来还作白头吟":悲来还是歌咏一首白头吟。
# 白头吟:乐府旧调曲名。汉刘歆《西京杂记》:“司马相如将聘茂陵人女为妾,卓文君作《白头吟》自绝,相如乃止。”南北朝以来文人多借此题抒发个人沉沦潦倒的哀怨和苦闷。此处感叹人已年老却壮志未酬。
隋末唐初诗人
陈子良(575~632),唐代诗人。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初仕隋,为杨素记室。入唐,官右卫率府长史、东宫学士,与萧德言、庚抱同为太子建成学士。贞观元年,出任相如县令。陈子良年少时好学,博通经史。他的诗歌风格清新,善于运用自然景物来抒发情感,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一些风貌。主要作品有《七夕看新妇隔巷停车》《入蜀秋夜宿江渚》等。著有《陈子良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羁旅思乡诗。诗中描绘了诗人客居边塞、遥念故乡的情境,字里行间满溢着有家难回的深切愁思与苦闷。
2. 写作手法
直抒胸臆:尾联直接抒发诗人对时光流逝、岁月易老的感慨,“如何此日嗟迟暮,悲来还作白头吟”,直接表达内心的悲叹与迷茫。借景抒情:通过描绘“青山”“白云”等自然景色,营造优美意境,抒发远在他乡思念故乡的情感;颈联借“惊鸟屡飞失侣,落花离林不归”之景,触景生情,增添悲哀之感,抒发内心伤心寂寞。对比:颈联“惊鸟屡飞失侣,落花离林不归”与尾联“日暮乎,人暮乎”在情感表达上有一种潜在的呼应对比,惊鸟、落花的孤独寂寞与人的暮年、漂泊的孤独形成情感上的对比映衬,突出人内心的悲哀。烘托:颈联“惊鸟屡飞失侣,落花离林不归”通过描写惊鸟失侣、落花不归这些伤心寂寞的自然物状,烘托出诗人内心的悲哀之情,以景衬情,借物抒情。比喻:尾联“时光不停,岁月易老”以自然现象比喻时间流逝,表达对生命短暂的哲思与哀叹。
3. 分段赏析
首联“我家吴会青山远,他乡关塞白云深”开篇便勾勒出作诗背景:诗人漂泊异乡,对故乡的思念如潮水般涌起,此乃文人笔下常见之思乡情结。诗句对仗精妙,“青山”与“白云”分别勾勒出故乡与他乡的独特景致,画面优美,意境悠远,同时为后文的情感抒发埋下伏笔。颔联“为许羁愁长下泪,那堪春色更伤心”则深入剖析思归缘由:因公务羁绊,长年客居他乡,面对盎然春色,非但无心欣赏,反而伤心落泪。“为许”“那堪”二词层层递进,将诗人内心的愁苦与无奈展现得淋漓尽致,令读者感同身受。颈联“惊鸟屡飞恒失侣,落花一去不归林”笔锋一转,描绘自然景象:惊鸟屡屡振翅,却总失伴侣;落花飘零,一去不复归林。这些伤心寂寞之物,触景生情,更添诗人悲哀。物尚如此,人何以堪!尾联“如何此日嗟迟暮,悲来还作白头吟”回归自身:诗人嗟叹时光匆匆,日暮将至,人生亦如暮年,恍惚间已觉老去,悲从中来,不禁长叹。时光荏苒,岁月不饶人,何处才是心灵的归宿?怀远之情、伤时之叹,乃古人常见抒情主题。此诗语言质朴,情感真挚,更难能可贵的是,在思乡之情中融入对时光流逝的感慨,抒发了人类对时间与空间的无奈,诗中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故而,此诗仍不失为一首值得细细品读的好诗。
4. 作品点评
这首七言古诗运用比喻极为精妙贴切,语言质朴鲜活又富有感染力,且全篇一韵到底,音韵和谐流畅。除结尾两句外,其余诗句皆运用对仗手法,句式整齐、节奏明快。不过,此诗在平仄上存在失粘之处,但这并不妨碍它成为一首极富吸引力、能让读者沉浸其中的诗作。
# 音节未谐处较多,谓为七言新变体(律化未完成者)则可,称为七言律祖,殊失体格。
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许永璋《许永璋先生说诗》
# 陈子良的七古《于塞北春日思归》,音调悠扬婉转,带有文人拟民歌的色彩。
集美大学中文系教授苏涵《唐诗美学的文化意蕴》
上一篇:唐·李密《淮阳感怀》
下一篇:唐·何扶《送阆州妓人归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