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位开重屋":帝王正位建造明堂重屋,
# 重屋:重檐之屋。明堂建筑,上圆下方,有两层,上层祭天,下层有五室,谓之“重屋”。唐李白《明堂赋》:“采殷制,酌夏步。杂以代室重屋之名,括以辰次火木之数。”,正位:谓正式登位、就职。按明堂之制,肇自上古,为帝王宣政教、祀宗祖之所。故帝王正位,必造明堂。《后汉书·皇后纪序》:“后正位宫闱,同体天王。”
"凌空出火珠":明堂顶上凌空耸立火珠。
# 火珠:明堂屋顶上用来装饰美化的宝珠。,凌空:高升到天空或耸立空中。一作“中天”。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济水》:“水上有连理树,其树柞栎也,南北对生,凌空交合。”高升到天空或耸立空中。一作“中天”。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济水》:“水上有连理树,其树柞栎也,南北对生,凌空交合。”
"夜来双月满":夜晚就像两个月亮升天,
# 满:一作“合”。,双月:指火珠、月亮。,夜来:入夜。
"曙后一星孤":日晓月落高空一颗孤星。
# 一星:指火珠。,曙:天刚亮。
"天净光难灭":天色明净珠光难以泯灭,
# 天净:天空明净。
"云生望欲无":云彩生起远望若有若无。
"遥知太平代":早就知晓在这太平盛世,
# 遥知太平代:一作“还知圣明代”。太平:谓时世安宁和平。《吕氏春秋·大乐》:“天下太平,万物安宁。”
"国宝在名都":有国宝必定出现在名都。
# 名都:著名的都城。汉班固《西都赋》:“若乃观其四郊,浮游近县,则南望杜霸,北眺五陵。名都对郭,邑居相承。”,国宝:指火珠。此以火珠指明堂顶上宝珠。
盛唐诗人
崔曙(?~739),唐代诗人。博陵(今河北安平)人。少年孤贫,苦读于少室山。开元进士及第,以试《(奉试)明堂火珠》诗得名。授河内尉。其诗多写景摹物,同时寄寓乡愁友思,词句对仗工整,辞气多悲。唐殷璠《河岳英灵集》选其诗六首,并评曰:“言词款要,情兴悲凉,送别登楼,俱堪泪下。”著有《崔曙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写明堂火珠的五言律诗,描绘了火珠在不同时刻的璀璨光辉,通过星月类比,生动描绘火珠昼夜闪耀之态,以颂扬作结,表达对火珠的赞美及对太平盛世的歌颂之情。
2. 写作手法
比喻:将明堂上的火珠比作月亮和星星,“夜来双月满”中把火珠比作月亮,说明其皎洁光白,如同又一轮明月;“曙后一星孤”把火珠比作星星,突出火珠在天亮后依然光辉不减,像永挂天边的星星。
3. 分段赏析
首联“正位开重屋,凌空出火珠”,开篇点明写作对象,从明堂的建造起笔,以“重屋”展现明堂的宏伟庄重,顺势引出凌空而出的火珠,为后文对火珠的描写做铺垫,起笔平稳自然,交代了火珠所处的环境。颔联“夜来双月满,曙后一星孤”,此联最为精妙。夜晚时,将火珠与天上明月相提并论,称“双月满”,极言火珠之明亮皎洁,如同又一轮明月照亮夜空,运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生动展现火珠光辉可与明月媲美。天亮后,以“一星孤”描绘火珠,月亮隐去,火珠却依然闪耀,似孤星高悬,凸显其光芒的持久与独特,对仗工整,意象鲜明。颈联“天净光难灭,云生望欲无”,进一步刻画火珠之光。天空澄澈时,火珠光芒强烈,难以磨灭,展现其光芒的强盛;当云朵涌起,火珠光芒在云层遮蔽下似有若无,从不同天气状况下对火珠进行描写,从侧面烘托出火珠光芒受外界影响的状态,让火珠形象更为立体。尾联“遥知太平代,国宝在名都”,诗人由火珠这一国宝在名都出现,联想到当下是太平盛世。以颂扬之语作结,虽表意稍显直白落入俗套,但也体现出当时文人对国家繁荣昌盛的歌颂之情,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诗歌的格局,从对火珠的描写上升到对国家的赞美。
4. 作品点评
《奉试明堂火珠》取景空阔自然,以月星喻火珠,想象奇绝。“夜来双月满,曙后一星孤”为传世亮点,备受称赏,诗谶附会更添传奇色彩,在文学史上独树一帜,兼具艺术价值与文化趣味。
# 开元中,改明堂为听政殿,颇毁撤,面宏规不改。顶上金火珠迥出空外,望之赫然。省司试举人,作《明堂火珠》诗,进士崔曙诗最清拔。
唐封演《封氏闻见录》卷四《明堂》
# 唐崔曙应进士举,作《明堂火珠》诗,续有佳句曰:“夜来双月满,曙后一星孤。”其言深为工,文士推服。
宋李昉《太平广记》卷一九八引《明皇杂录》
# 火珠以铜为之,施于屋巅,刘肃《大唐新语》及《旧唐书》言之甚详,非蚌珠也,故有“双月”“一星”“天净”“云生”之句,而结句以珠比之。坊本误解为蚌珠,因改“还如”为“还知”,失之远矣。三四当时以为警句,然此二句赋火珠,五六即应点缀明堂,仍以空语敷衍,未免疏略。
清纪昀《唐人试律说》
# “夜来双月满,曙后一星孤”,此十字在当时为警句,诚非溢美。
清梁章钜《试律丛话》
上一篇:唐·沈佺期《苑中遇雪应制》
下一篇:唐·白居易《夜闻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