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寥寥远天净":辽远的天空一片澄澈,寥寥无际,
"溪路何空蒙":溪边的小路弥漫着朦胧的水汽。
"斜光照疏雨":西斜的阳光照射着稀疏的雨滴,
"秋气生白虹":秋日的气息中出现一道白虹。
"云尽山色暝":云朵散尽,山色渐渐昏暗,
"萧条西北风":萧瑟的西北风呼呼地吹着。
"故林归宿处":那片旧林是归宿所在,
"一叶下梧桐":此时,一片梧桐叶悠悠飘落。
盛唐诗人
崔曙(?~739),唐代诗人。博陵(今河北安平)人。少年孤贫,苦读于少室山。开元进士及第,以试《(奉试)明堂火珠》诗得名。授河内尉。其诗多写景摹物,同时寄寓乡愁友思,词句对仗工整,辞气多悲。唐殷璠《河岳英灵集》选其诗六首,并评曰:“言词款要,情兴悲凉,送别登楼,俱堪泪下。”著有《崔曙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山水羁旅诗。描绘了秋日山下晚晴之景,借一系列萧瑟山景,表达出诗人的羁旅愁思,传递出“写景摹物,辞气多悲”的情感基调,流露出漂泊途中对归宿的怅惘与寂寥。
2. 分段赏析
前两句“寥寥远天净,溪路何空濛”描绘了傍晚时分的远景,“寥寥远天净”写出天空的空旷与澄澈,寥寥几笔勾勒出开阔的视野。“溪路何空濛”则展现了溪路在傍晚雾气中的朦胧之态,一个“何”字,强化了这种空濛的氛围,为全诗奠定了清幽的基调,也引发读者对山间景色的好奇与遐想。三、四句“斜光照疏雨,秋气生白虹”是视觉描写的精妙之笔,“斜光”点明时间是傍晚,阳光倾斜而下,“照疏雨”写出雨后初晴,稀疏的雨滴在斜阳下闪烁。“秋气生白虹”则描绘出在秋意中,雨后的水汽折射出白虹的奇幻景象,将傍晚雨后的独特景色生动呈现,给人以清新而奇幻的视觉感受,也体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细致的观察。五、句“云尽山色暝,萧条西北风”承接上联,写云散之后,山色逐渐昏暗,“云尽”与“山色暝”描绘出天色由明转暗的过程。“萧条西北风”则增添了一丝秋意的萧瑟之感,西北风的吹拂,让山间的氛围更加清冷,进一步烘托出傍晚山间的静谧与寂寥。末两句“故林归宿处,一叶下梧桐”抒情,诗人看到一片梧桐叶飘落,联想到“故林归宿处”,以落叶暗示自己对归宿的思考,含蓄地表达了对归隐生活的向往之情,将自然景象与内心的情感紧密相连,使诗歌的意境得到升华。
# 情景疏旷,故句得逸散。
明高棅《批点唐诗正声》
# 周云:悠然飒然,得散逸之趣。
明高棅《增订评注唐诗正声》
# 精润有深致。
明顾璘《批选唐诗》
# 或曲或直,写生已至,而气不伤。
元末明初王夫之《唐诗评选》
# 写“晴”字,见日光初吐,而雨尚未停。写“晚”字,见斜光才照,而山色已暝。倏忽之间,景象不同,山中幽兴,随处可以领略,况在秋初时乎?意境超脱,笔致明净。
清章燮《历代诗评注读本》
下一篇:唐·许碏《醉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