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日正乘秋":九月九日正值金秋时节,
"三杯兴已周":三杯菊花酒下肚,兴致已酣畅淋漓。
"泛桂迎尊满":桂花轻盈地飘进酒樽,将酒樽都快要盛满了,
"吹花向酒浮":风儿吹动着花瓣,让它们悠悠地朝着酒面飘去,轻轻浮在酒上。
"长房萸早熟":费长房家的茱萸早已成熟,
"彭泽菊初收":陶渊明园中的菊花正待采收。
"何藉龙沙上":何必非要登上龙沙高处,
"方得恣淹留":在此临渭亭中,同样能纵情畅游。
"陶潜盈把":陶渊明采菊满把,
"既浮九酝之欢":畅饮美酒的欢愉;
"毕卓持螯":毕卓手持蟹螯,
"须尽一生之兴":定要喝尽一生的兴致。
"人题四韵":我们每人各题四句诗韵,
"同赋五言":一同创作五言律诗,
"其最后成":谁最后写完,
"罚之引满":就要被罚满饮一杯。
唐朝第四位皇帝
李显(656~710),即唐中宗。唐朝皇帝。又名李哲,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唐高宗李治第七子,母亲武则天。始封周王,永隆元年立为皇太子,弘道元年高宗死,李显继位为皇帝,改元嗣圣。嗣圣元年,即位仅一个月有余,就被其母废为庐陵王。圣历元年,被迎回洛阳,复立为太子。神龙元年,宰相张柬之等发动政变,迫使武则天退位,李显复位,并恢复唐国号。后被韦后及安乐公主毒死。谥孝和皇帝。李显喜好文学,其作品多为阿谀奉承之作,重视形式,崇尚技巧。有诗作《九月九日幸临渭亭登高得秋字》《立春日游苑迎春》《登骊山高顶寓目》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描写重阳节登高宴饮的五言律诗,介绍了唐代重阳节佩戴茱萸、赏菊饮酒的传统习俗,描绘了临渭亭中桂花浮酒、落花飘香的雅致场景和诗人三杯酒尽兴致的欢愉状态,体现了诗人对当下就地登高之乐的满足与旷达心境,表达了就地尽兴、及时行乐的人生态度。
2. 分段赏析
首联“九日正乘秋,三杯兴已周”开篇点明时节与宴饮情境。“九日”直指重阳节,“正乘秋”强调金秋时节的丰美与适宜,为全诗铺设背景。“三杯兴已周”以饮酒助兴的细节,生动刻画了诗人微醺时满足畅快的状态,既呼应节日宴饮传统,又奠定了轻松愉悦的基调。颔联“泛桂迎尊满,吹花向酒浮”通过视觉与嗅觉交织的意象群,勾勒出宴饮场景的动态美。“泛桂”指桂花香气随酒盏浮动,“迎尊满”暗含举杯相迎的欢洽;“吹花”描摹秋风卷落花瓣飘向酒杯的刹那灵动,“向酒浮”以拟人手法赋予落花与酒互动的意趣。此联以细腻笔触将自然景物融入宴饮,营造出雅致而富有生机的氛围。颈联“长房萸早熟,彭泽菊初收”巧借典故深化重阳文化内涵。“长房萸”化用东汉方士费长房佩茱萸避灾的传说,暗合重阳佩戴茱萸的习俗;“彭泽菊”指向陶渊明采菊东篱的典故,呼应赏菊品酒的风雅传统。两则典故一药一花,既点明节令物候特征,又赋予诗歌历史厚重感,体现诗人对传统的承袭与化用。尾联“何藉龙沙上,方得恣淹留”以反问收束全篇,升华情感内核。“龙沙”代指荒僻苦寒的边塞之地,与眼前临渭亭的宴饮场景形成鲜明对比。诗人直言无需远赴荒漠方能纵情游乐,凸显对当下清雅闲适之乐的珍视,传递出随遇而安、及时行乐的旷达襟怀,暗含对自然时序与生活意趣的深刻领悟。
下一篇:唐·张说《春雨早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