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hán
shí
yàn
zhōng
shè
bié
jià
xiōng
zhái

朝代:唐作者:苏颋浏览量:1
tuī
shān
shàng
lóng
dìng
guó
mén
qián
jié
lái
shǐ
yuán
kūn
qiāng
zhì
xuán
wén
pèi
dāo
huí
qíng
huā
chù
chù
yīn
fēng
liǔ
tiáo
tiáo
xiàng
kāi
yǒu
cháng
yán
huān
hái
jiāng
cǎi
yǒng
nán
gāi

译文

在子推山上唱完龙歌之后,定国门前有四匹马拉的车到来。开始看到长兄佩戴玉器走来,随即听说幼子佩戴刀返回。晴天的花朵处处随风飘起,宫中的柳树一条条向着太阳舒展。自有长长的宴席,欢乐没有尽头,还穿着彩色衣服吟诵《南陔》。

逐句剖析

"子推山上歌龙罢":在子推山上唱完龙歌之后,

"定国门前结驷来":定国门前有四匹马拉的车到来。

"始睹元昆锵玉至":开始看到长兄佩戴玉器走来,

"旋闻季子佩刀回":随即听说幼子佩戴刀返回。

"晴花处处因风起":晴天的花朵处处随风飘起,

"御柳条条向日开":宫中的柳树一条条向着太阳舒展。

"自有长筵欢不极":自有长长的宴席,欢乐没有尽头,

"还将彩服咏南陔":还穿着彩色衣服吟诵《南陔》。

# 将:一作持。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寒食宴于中舍别驾兄弟宅》是唐代诗人苏颋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此诗开篇以寒食节子推山的典故起兴,“子推山上歌龙罢”点明时令,“定国门前结驷来”描绘宾客纷至沓来的热闹场景,为宴会拉开欢快序幕。接着“始睹元昆锵玉至,旋闻季子佩刀回”,通过细腻描写长兄到来时玉佩铿锵之响与幼弟佩刀匆匆而回之态,生动展现出兄弟间的鲜活形象与和睦氛围。中间两联“晴花处处因风起,御柳条条向日开”,以明丽之景描绘出寒食时节春花绽放、御柳向阳的美好春光,以乐景衬乐情,进一步烘托出宴会的愉悦氛围。尾联“自有长筵欢不极,还将彩服咏南陔”,既写出了宴会上长筵美酒、欢乐无尽的场景,又借“彩服咏南陔”融入孝道亲情,升华了诗歌主题。全诗语言优美,对仗工整,情景交融,生动展现了唐代寒食宴饮的热闹场景。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文学家

苏颋(670~727),唐代文学家。字廷硕,京兆武功(今属陕西)人。进士出身,历五朝,有政绩,袭封许国公。开元间居相位时,与宋璟合作,共理政事。卒谥文宪。苏颋与燕国公张说俱以文章显名,朝廷文诰多出其手,堂皇典丽,时号燕许大手笔。苏颋文思敏捷、运笔如飞,其文“婉而有章”。其亦能诗,多君臣游幸唱和之作,间有佳作。胡应麟《诗薮》许为“高华秀赡”,方东树《昭昧詹言》谓其写景“奇警切实”。代表作品有《奉和春日幸望春宫应制》。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宴饮欢聚诗。诗歌描绘了子推山上歌罢龙舞、定国门前车马结驷而来的热闹场景,展现了宾客陆续抵达的欢快氛围,以及晴花随风、御柳向日的明媚春光,通过描绘宴饮之乐与自然之美,抒发了欢聚无尽的愉悦之情。

2. 写作手法

用典:诗中“子推山上歌龙罢”一句,巧用春秋时期介子推隐居绵山、拒禄殉难的典故,原指晋文公为逼介子推出山而焚山致其抱树而亡,后世以寒食节禁火追思其忠烈;作者在此以“子推山”直接点明寒食节令背景,并通过“歌龙罢”的细节,表达对介子推精神的致敬,又以肃穆与喧闹的对比凸显节日的双重内涵。国门前结驷来”一句,则化用《礼记》中国门作为天子七祀、象征国家秩序的典故,原指汉代以来国门祭祀与城邦安全的宗教仪式;作者在此以“定国门”暗指宴饮地点近“定都城门户,既通过“结驷”(华车并驾)的意象凸显宴席的尊贵,又以国家礼仪的庄严与寒食节的公共性相呼应,将私人宴饮升华为对盛世气象的隐晦颂扬。

3. 分段赏析

“子推山上歌龙罢,定国门前结驷来。”此联开篇点明场景,子推山的歌舞余韵未散,定国门前已迎来尊贵的宾客,通过“歌龙罢”与“结驷来”的衔接,既展现了热闹的活动氛围,又暗示了宾客身份的显赫。“始睹元昆锵玉至,旋闻季子佩刀回。”此联聚焦人物登场,“元昆”指兄长,“锵玉”以佩玉声凸显其优雅气度;“季子”指弟弟,“佩刀”则赋予其英武之气。“始睹”与“旋闻”的时间衔接,让画面充满动态感。“晴花处处因风起,御柳条条向日开。”此联转而描绘自然景色,“晴花”“风起”勾勒出明媚的春日画卷,“御柳”“向日”既点明地点在皇宫附近,又以柳条的舒展姿态传递出生机与活力,为全诗增添了几分明朗的色调。“自有长筵欢不极,还将彩服咏南陔。”尾联总结全诗,“长筵欢不极”直接点明宴会的盛大与欢乐的持久;“彩服咏南陔”引用《诗经》典故,彩服象征孝亲,既表达了对孝道的尊崇,又暗含家庭团聚的温馨。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苏颋《兴庆池侍宴应制》

下一篇:唐·李显《九月九日幸临渭亭登高得秋字》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