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唐几百里":高唐绵延几百里,
# 高唐:楚国台观名,在云梦泽中。
"树色接阳台":树木的翠色与高唐的“阳台”相连。
# 阳台:山名,当在今四川省巫山县境。,树色:一作云树。
"晚见江山霁":傍晚时分,看见江山雨过天晴,
"宵闻风雨来":深夜里,听见风雨声从远方传来,
"云从三峡起":云雾从三峡中升起,
# 云:一作雷。
"天向数峰开":天空在数座山峰间展开。
"灵境信难见":这等灵秀之境实在难以常见,
# 灵境:指神话传说中楚襄王会巫山神女之境。
"轻舟那可回":轻舟又怎能轻易返回。
唐代诗人
卢象(?~763?),唐代诗人。字纬卿,祖籍范阳(今河北涿州)。开元中登进士第,补校书郎。历左补阙、司勋员外郎、膳部员外郎等职。安史乱中,受伪职,后为主客员外郎。其有诗名,雅而不素,有大体。刘禹锡《唐故尚书主客员外郎卢公集纪》谓其“与王维、崔颢比肩骧首,鼓行于时,妍词一发,乐府传贵”。著有《卢象集》,已佚。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山水诗。此诗通过描绘三峡高唐一带的壮丽景色,描写了诗人泛舟峡中的所见所感,既表达了对自然奇景的赞叹与向往,又流露出仙境难寻、轻舟难返的怅惘之情。
2. 写作手法
用典:“树色接阳台”句,巧用宋玉《高唐赋》中“阳台”典故。该典故原指楚怀王与巫山神女相会的仙台,代指神幻境界。作者在诗中以“树色”连接“阳台”,将现实中绵延的树色与传说中的神幻之境相勾连,既实写高唐至阳台一带树色连绵的景象,又借典故为峡中景色增添缥缈的神话色彩,使寻常山水图景融入奇幻想象,含蓄营造出幽远深邃的意境。虚实相生:“灵境信难见,轻舟那可回”,“灵境”指传说中巫山神女居住的仙境,是诗人对超凡境界的想象,属于虚景。“轻舟那可回”以现实动作收尾,轻舟驶过却无法返回,暗含对仙境难留的遗憾。虚实交织,既展现自然之壮美,又暗含人生追求与现实的矛盾,深化了“怅惘”之情。白描:“晚见江山霁,宵闻风雨来”仅用“晚见”“宵闻”直述时间与景象,“江山霁”、“风雨来”不加修饰,语言质朴却画面感强,通过昼夜交替的天气变化,暗示诗人对三峡景色的惊叹与对自然的敬畏。
3. 分段赏析
首联用“高唐几百里”概括三峡广阔的地域,“树色接阳台”则借用了宋玉《高唐赋》的典故,把眼前实景与文学想象融合在一起。颔联“晚见江山霁,宵闻风雨来”通过白天与夜晚的景象对比,体现出三峡天气变化之快。颈联“云从三峡起,天向数峰开”用动态的描写方式,呈现出云雾从谷底升起、山峰直插云霄的画面,“起”和“开”两个字尤其准确地抓住了景物的动态感。尾联“灵境信难见,轻舟那可回”转向哲理思考,“灵境”既指三峡的奇丽景色,也暗指理想中的美好境界;“轻舟那可回”表面说行舟难以返回,实际也隐含着对人生境遇的感慨。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符合五言律诗的平仄规则,中间两联对仗严谨却没有刻意修饰的痕迹。整体采用白描手法,但“阳台”典故的自然融入增添了典雅韵味,“灵境”这一意象又让人感到一种清新缥缈的氛围,充分展现了盛唐山水诗雄浑与飘逸交融的艺术特色。
上一篇:唐·李林甫《送贺监归四明应制》
下一篇:唐·王维《雪中忆李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