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秋倚练飞金盏":深秋时节,倚着白色丝帘般的栏杆举杯畅饮,
# 飞金盏:举杯饮酒。,练:白色的丝织品,这里指岳阳楼上挂的白色窗帘之类。,三秋:即秋季或九月。
"洞庭波定平如刬":洞庭湖波平浪静,水面像被铲过一样平整光洁。
# 刬:铲平。
"天高云卷绿罗低":天空高远,云彩舒卷如绿色丝罗般低垂,
# 绿罗:绿色的丝织品。“罗”是一种柔软光洁的丝织品,配以绿色,则兼具颜色与质素的柔和美。
"一点君山碍人眼":只有那小小的君山,仿佛挡住了视线。
# 君山:又叫湘山、洞庭山,在巴陵(今湖南岳阳)西南洞庭湖中,由大小七十二个山峰组成,四面环水,上多竹丛绿树。
"漫漫万顷铺琉璃":浩渺的湖面像铺展着万顷琉璃,
# 琉璃:青如玉色而发光的宝石。,万顷:形容湖面的开阔。,漫漫:形容水势浩渺。
"烟波阔远无鸟飞":烟波辽阔辽远,连飞鸟的影子都看不见。
"西南东北竞无际":向西南东北四方望去,一片无边无际,
# 竞:一作竟。
"直疑侵断青天涯":真让人怀疑湖水要漫过天际,隔断青色的天涯。
"屈原回日牵愁吟":当年屈原被流放归来时,曾在此牵起满怀愁绪吟咏,
# 屈原:战国时期楚国的爱国诗人。
"龙宫感激致应沉":连龙宫都为之感动,浪涛也应和着他深沉的悲思。
"贾生憔悴说不得":贾谊曾在此抑郁憔悴,有多少心事难以言说,
# 憔悴:失魂落魄的样子。,贾生:西汉文学家、政论家贾谊。
"茫茫烟霭堆湖心":如今都化作茫茫烟霭,堆积在湖心之上。
# 茫茫烟霭堆湖心:又云:“范蠡张帆一掌风,无人来往继其中。”
唐代诗人
张碧(?~816?),唐代诗人。字太碧,屡试进士不第,寄情诗酒。他天才卓绝,气韵不凡,慕李太白之高致,故诗风受李白、李贺影响较深。他还擅长古风,其诗多抨击黑暗现实,同情人民疾苦。时人谓其诗“下笔证兴亡,陈辞备风骨”。《农父》《野田行》《秋日登岳阳楼晴望》等为传世之作。著有《张碧歌诗集》一卷。《全唐诗》存其诗十九首,《全唐诗续补遗》存其诗一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古诗,也是一首登览抒情诗。此诗借秋日登岳阳楼所见之景,结合屈原自沉、贾谊临湘作赋的典故,写出了自己屡试不第、壮志难酬的不幸遭遇与怀才不遇的情怀。
2. 写作手法
对比:“一点君山碍人眼”与“漫漫万顷铺琉璃”两句,以君山“一点”的小巧玲珑与洞庭湖“万顷”的辽阔浩渺形成鲜明体积对比,直观呈现出君山在广阔湖面中微不足道的状态,凸显洞庭湖的广袤无垠,强化了景物间的反差感。比喻:“天高云卷绿罗低”中,以“绿罗”喻洞庭湖湖水,将湖水碧绿柔滑、一碧无际的形态具象化,水天相映间,勾勒出清新优美的画面,显用词巧思。正衬:“一点君山碍人眼”一句,以君山这一局部景物在画面中仅为“一点”的细微形态,衬托出洞庭湖全局湖面的辽阔无边。通过局部的小巧与全局的广袤形成对照,让洞庭湖的浩渺之势在衬托中更鲜明突出。夸张:“漫漫万顷铺琉璃”“直疑侵断青天涯”两句,以“万顷”极言洞庭湖水面的宽广,又用“直疑侵断青天涯”夸张写出湖面辽阔得仿佛要延伸到天涯尽头、隔断青天的景象,极度放大洞庭湖广阔无涯的特征,凸显湖面浩渺无际的气势。想象:“直疑侵断青天涯”一句,作者由洞庭湖的辽阔实景展开想象,设想湖面广阔得仿佛要延伸至天涯,甚至“侵断青天”,将实景与想象结合,强化了洞庭湖浩渺无际的视觉感受与壮阔气势。以景结情:“茫茫烟霭堆湖心”一句,以湖心弥漫的茫茫烟霭收束全诗。将前文对屈贾悲剧的感慨、自身怀才不遇的愤懑,都融入这迷蒙烟景中,不直抒胸臆却意蕴悠长,让无尽愁思与苍茫意境相融,余味不尽,尽显以景托情的妙处。
3. 分段赏析
“三秋倚练飞金盏,洞庭波定平如刬。”这首诗的开头部分,“三秋”点明了秋日的时节,也就是秋季或是农历九月。“倚练”的意思是坐在白色的窗帘旁边,这一表述传达出作者登楼的情景。之所以不说“倚栏”,是因为作者当时正坐在楼内,而非站在外面的回廊上,他自己觉得用“倚练”一词更为贴合实际,并且还能收到用词新颖的效果。“飞金盏”则交代了作者正在独自饮酒的状态。这一细节的交代十分重要,与后文的抒情内容有着内在的联系。洞庭湖是中国古代的第一大湖,宋代的范仲淹曾描述它“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当“阴风怒号”的时候,湖面会“浊浪排空”(《岳阳楼记》)。但此时张碧所看到的洞庭湖,却是“波定平如刬”:湖面风平浪静,水面平坦得就像被铲削过一样。开头这两句,从全诗的结构来看,其作用是点出登临这件事,并初步选取所看到的景色作为开篇的序引,为后面的写景和抒情打下基础。“天高云卷绿罗低,一点君山碍人眼。漫漫万顷铺琉璃,烟波阔远无鸟飞。西南东北竞无际,直疑侵断青天涯。”“天高”一句承接“洞庭”一句往下写,进入到景物描写的部分。这部分总共有六句,展开了对洞庭湖景色的描绘与形容。晴朗的天气为视野的开阔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于是洞庭湖的优美景致全都纳入笔端。“天高云卷绿罗低”一句,描写了水天相映的美丽景色:天空高远,白云随意舒展,湖水像绿色的丝罗般,一片碧绿没有边际;高空中的白云,倒映在低处的碧水中,相互映照,这是十分美丽的画面。用“绿罗”比喻湖水,很能体现构思的巧妙。这句诗是对水天相连的洞庭湖上整个广阔空间的描写。紧接着的“一点君山碍人眼”一句,则选取了洞庭湖上的部分景物——君山进入描写之中。君山风景秀丽,所以常常被诗人吟诵,但张碧在这里着重表现的是君山与整个洞庭湖在面积上的对比,因此强调它在整个景观中仅仅是“一点”,这样一来就衬托出湖面更加广阔了。无独有偶,李贺也有“遥望齐州九点烟”(《梦天》)的诗句,立意和这里大致相同。接下来,从“漫漫万顷铺琉璃”到“直疑侵断青天涯”四句,是对洞庭湖广阔无边的景色进行补充描写,说它的水面辽阔,宽广达到“万顷”:这是运用了极度夸张的描写手法。这种描写是有依据的。《水经注》中记载:“洞庭湖广五百里,日月若出没其中。”《长沙志》中说:“洞庭之水,潴七百里。”《方舆胜览》中提到:“洞庭湖在巴陵县西,西吞赤沙,南连青草,横亘七八百里。”韩愈在《岳阳楼别窦司直》一诗中写道:“洞庭九州间,厥大谁与让?南汇群崖水,北注何奔放。潴为七百里,吞纳各殊状。”这些都可以作为张碧这首诗的注解,说明洞庭湖确实非常大。当然,张碧还是把洞庭湖的广阔夸大了,这恰好是他描写手法的高明之处。运用丰富的想象,把事物的特征加以放大,以达到“因夸以成状,缘饰而得奇”(《文心雕龙·夸饰》)的效果:在这一点上,张碧很得李白诗歌的精髓。“屈原回日牵愁吟,龙宫感激致应沈。贾生憔悴说不得,茫茫烟霭堆湖心”最后四句转而进入抒情的部分。这部分是通过缅怀古代人物的方式来写的。作者提到了屈原,也提到了贾谊,说屈原回到洞庭湖畔的时候,因为内心愁苦而吟诵诗歌,最终还是投水自尽了。贾谊同样仕途失意、神情憔悴,心中的苦闷无处诉说。历史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悲剧的印记,如今只剩下茫茫的烟雾云气,笼罩在湖心之上。屈原和贾谊的事迹,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有明确的记载。“忠诚却遭到诽谤,诚信却被人怀疑”,这是他们悲剧命运共同的特点。张碧偏偏想到他们而不是其他人,这固然和两人悲剧发生的地点都在洞庭湖附近有关(屈原在汨罗江自沉,贾谊被贬到长沙时曾渡过湘江,这些地方都靠近洞庭湖),但更重要的是因为自己坎坷失意的身世而与他们产生了情感共鸣。他曾经多次参加进士考试都没有考中,没有进入仕途的门路,所以借助屈原和贾谊的典故来寄托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慨之情。因此才有了他在岳阳楼上独自饮酒的举动。他就是带着这样的情绪登上高楼眺望远方的。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从登高临眺、观赏景色再到抒发情感,符合登览诗常见的写作方式。诗中的写景与抒情部分,都有值得称道之处。诗歌营造的意境开阔而雄浑,用词刚劲有力且清新新颖,充满了浪漫的气息,不仅写景的部分是这样,就连后半部分的抒情,也是悲伤中带着愤慨,并不显得消沉。“茫茫烟霭堆湖心”这一句,以景物描写收束情感,将各种难以说尽的意味蕴含其中,深得诗歌创作的精妙之处。元代辛文房在《唐才子传》中曾选取这首诗作为代表,评价张碧此人“天才卓绝”,他的诗歌“气韵不凡”。
# 《秋日登岳阳楼晴望》云:“三秋倚练飞金盏……茫茫烟霭堆湖心。”又云:“范蠡帆张一掌风,无人来往继其中。”
宋计有功《唐诗纪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