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qiū
dēng
yuè
yáng
lóu
qíng
wàng

朝代:唐作者:张碧浏览量:1
sān
qiū
liàn
fēi
jīn
zhǎn
dòng
tíng
dìng
píng
chǎn
tiān
gāo
yún
juǎn
绿
luó
diǎn
jūn
shān
ài
rén
yǎn
màn
màn
wàn
qǐng
liú
yān
kuò
yuǎn
niǎo
fēi
西
nán
dōng
běi
jìng
zhí
qīn
duàn
qīng
tiān
yuán
huí
qiān
chóu
yín
lóng
gōng
gǎn
zhì
yìng
chén
jiǎ
shēng
qiáo
cuì
shuō
máng
máng
yān
ǎi
duī
xīn

译文

深秋时节,倚着白色丝帘般的栏杆举杯畅饮,洞庭湖波平浪静,水面像被铲过一样平整光洁。天空高远,云彩舒卷如绿色丝罗般低垂,只有那小小的君山,仿佛挡住了视线。浩渺的湖面像铺展着万顷琉璃,烟波辽阔辽远,连飞鸟的影子都看不见。向西南东北四方望去,一片无边无际,真让人怀疑湖水要漫过天际,隔断青色的天涯。当年屈原被流放归来时,曾在此牵起满怀愁绪吟咏,连龙宫都为之感动,浪涛也应和着他深沉的悲思。贾谊曾在此抑郁憔悴,有多少心事难以言说,如今都化作茫茫烟霭,堆积在湖心之上。

逐句剖析

"三秋倚练飞金盏":深秋时节,倚着白色丝帘般的栏杆举杯畅饮,

# 飞金盏:举杯饮酒。,练:白色的丝织品,这里指岳阳楼上挂的白色窗帘之类。,三秋:即秋季或九月。

"洞庭波定平如刬":洞庭湖波平浪静,水面像被铲过一样平整光洁。

# 刬:铲平。

"天高云卷绿罗低":天空高远,云彩舒卷如绿色丝罗般低垂,

# 绿罗:绿色的丝织品。“罗”是一种柔软光洁的丝织品,配以绿色,则兼具颜色与质素的柔和美。

"一点君山碍人眼":只有那小小的君山,仿佛挡住了视线。

# 君山:又叫湘山、洞庭山,在巴陵(今湖南岳阳)西南洞庭湖中,由大小七十二个山峰组成,四面环水,上多竹丛绿树。

"漫漫万顷铺琉璃":浩渺的湖面像铺展着万顷琉璃,

# 琉璃:青如玉色而发光的宝石。,万顷:形容湖面的开阔。,漫漫:形容水势浩渺。

"烟波阔远无鸟飞":烟波辽阔辽远,连飞鸟的影子都看不见。

"西南东北竞无际":向西南东北四方望去,一片无边无际,

# 竞:一作竟。

"直疑侵断青天涯":真让人怀疑湖水要漫过天际,隔断青色的天涯。

"屈原回日牵愁吟":当年屈原被流放归来时,曾在此牵起满怀愁绪吟咏,

# 屈原:战国时期楚国的爱国诗人。

"龙宫感激致应沉":连龙宫都为之感动,浪涛也应和着他深沉的悲思。

"贾生憔悴说不得":贾谊曾在此抑郁憔悴,有多少心事难以言说,

# 憔悴:失魂落魄的样子。,贾生:西汉文学家、政论家贾谊。

"茫茫烟霭堆湖心":如今都化作茫茫烟霭,堆积在湖心之上。

# 茫茫烟霭堆湖心:又云:“范蠡张帆一掌风,无人来往继其中。”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秋日登岳阳楼晴望》是唐代诗人张碧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是一首登临游览之作。这首诗借古抒怀、感慨今昔,以屈原投江自沉、贾谊到湘地作赋的典故自比,表达了自己多次科举应试不中、远大志向难以实现的不幸经历。整首诗从登高临眺、观赏景色进而抒发情感,契合登览诗的常见写法,抒发了自身怀才不遇的心境。全诗营造的意境开阔而雄浑,用词刚劲有力且清新新颖,充满了浪漫的气息。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诗人

张碧(?~816?),唐代诗人。字太碧,屡试进士不第,寄情诗酒。他天才卓绝,气韵不凡,慕李太白之高致,故诗风受李白、李贺影响较深。他还擅长古风,其诗多抨击黑暗现实,同情人民疾苦。时人谓其诗“下笔证兴亡,陈辞备风骨”。《农父》《野田行》《秋日登岳阳楼晴望》等为传世之作。著有《张碧歌诗集》一卷。《全唐诗》存其诗十九首,《全唐诗续补遗》存其诗一首。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张碧现存的十六首诗里,《秋日登岳阳楼晴望》是唯一一首以登临游览为内容的作品。这首诗创作的时间是“秋日”,地点在“岳阳楼”,当时的天气是四周原野无云的晴天,作者登上高楼向远方眺望,随后写下了这首诗。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古诗,也是一首登览抒情诗。此诗借秋日登岳阳楼所见之景,结合屈原自沉、贾谊临湘作赋的典故,写出了自己屡试不第、壮志难酬的不幸遭遇与怀才不遇的情怀。

2. 写作手法

对比:“一点君山碍人眼”与“漫漫万顷铺琉璃”两句,以君山“一点”的小巧玲珑与洞庭湖“万顷”的辽阔浩渺形成鲜明体积对比,直观呈现出君山在广阔湖面中微不足道的状态,凸显洞庭湖的广袤无垠,强化了景物间的反差感。比喻:“天高云卷绿罗低”中,以“绿罗”喻洞庭湖湖水,将湖水碧绿柔滑、一碧无际的形态具象化,水天相映间,勾勒出清新优美的画面,显用词巧思。正衬:“一点君山碍人眼”一句,以君山这一局部景物在画面中仅为“一点”的细微形态,衬托出洞庭湖全局湖面的辽阔无边。通过局部的小巧与全局的广袤形成对照,让洞庭湖的浩渺之势在衬托中更鲜明突出。夸张:“漫漫万顷铺琉璃”“直疑侵断青天涯”两句,以“万顷”极言洞庭湖水面的宽广,又用“直疑侵断青天涯”夸张写出湖面辽阔得仿佛要延伸到天涯尽头、隔断青天的景象,极度放大洞庭湖广阔无涯的特征,凸显湖面浩渺无际的气势。想象:“直疑侵断青天涯”一句,作者由洞庭湖的辽阔实景展开想象,设想湖面广阔得仿佛要延伸至天涯,甚至“侵断青天”,将实景与想象结合,强化了洞庭湖浩渺无际的视觉感受与壮阔气势。以景结情:“茫茫烟霭堆湖心”一句,以湖心弥漫的茫茫烟霭收束全诗。将前文对屈贾悲剧的感慨、自身怀才不遇的愤懑,都融入这迷蒙烟景中,不直抒胸臆却意蕴悠长,让无尽愁思与苍茫意境相融,余味不尽,尽显以景托情的妙处。

3. 分段赏析

“三秋倚练飞金盏,洞庭波定平如刬。”这首诗的开头部分,“三秋”点明了秋日的时节,也就是秋季或是农历九月。“倚练”的意思是坐在白色的窗帘旁边,这一表述传达出作者登楼的情景。之所以不说“倚栏”,是因为作者当时正坐在楼内,而非站在外面的回廊上,他自己觉得用“倚练”一词更为贴合实际,并且还能收到用词新颖的效果。“飞金盏”则交代了作者正在独自饮酒的状态。这一细节的交代十分重要,与后文的抒情内容有着内在的联系。洞庭湖是中国古代的第一大湖,宋代的范仲淹曾描述它“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当“阴风怒号”的时候,湖面会“浊浪排空”(《岳阳楼记》)。但此时张碧所看到的洞庭湖,却是“波定平如刬”:湖面风平浪静,水面平坦得就像被铲削过一样。开头这两句,从全诗的结构来看,其作用是点出登临这件事,并初步选取所看到的景色作为开篇的序引,为后面的写景和抒情打下基础。“天高云卷绿罗低,一点君山碍人眼。漫漫万顷铺琉璃,烟波阔远无鸟飞。西南东北竞无际,直疑侵断青天涯。”“天高”一句承接“洞庭”一句往下写,进入到景物描写的部分。这部分总共有六句,展开了对洞庭湖景色的描绘与形容。晴朗的天气为视野的开阔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于是洞庭湖的优美景致全都纳入笔端。“天高云卷绿罗低”一句,描写了水天相映的美丽景色:天空高远,白云随意舒展,湖水像绿色的丝罗般,一片碧绿没有边际;高空中的白云,倒映在低处的碧水中,相互映照,这是十分美丽的画面。用“绿罗”比喻湖水,很能体现构思的巧妙。这句诗是对水天相连的洞庭湖上整个广阔空间的描写。紧接着的“一点君山碍人眼”一句,则选取了洞庭湖上的部分景物——君山进入描写之中。君山风景秀丽,所以常常被诗人吟诵,但张碧在这里着重表现的是君山与整个洞庭湖在面积上的对比,因此强调它在整个景观中仅仅是“一点”,这样一来就衬托出湖面更加广阔了。无独有偶,李贺也有“遥望齐州九点烟”(《梦天》)的诗句,立意和这里大致相同。接下来,从“漫漫万顷铺琉璃”到“直疑侵断青天涯”四句,是对洞庭湖广阔无边的景色进行补充描写,说它的水面辽阔,宽广达到“万顷”:这是运用了极度夸张的描写手法。这种描写是有依据的。《水经注》中记载:“洞庭湖广五百里,日月若出没其中。”《长沙志》中说:“洞庭之水,潴七百里。”《方舆胜览》中提到:“洞庭湖在巴陵县西,西吞赤沙,南连青草,横亘七八百里。”韩愈在《岳阳楼别窦司直》一诗中写道:“洞庭九州间,厥大谁与让?南汇群崖水,北注何奔放。潴为七百里,吞纳各殊状。”这些都可以作为张碧这首诗的注解,说明洞庭湖确实非常大。当然,张碧还是把洞庭湖的广阔夸大了,这恰好是他描写手法的高明之处。运用丰富的想象,把事物的特征加以放大,以达到“因夸以成状,缘饰而得奇”(《文心雕龙·夸饰》)的效果:在这一点上,张碧很得李白诗歌的精髓。“屈原回日牵愁吟,龙宫感激致应沈。贾生憔悴说不得,茫茫烟霭堆湖心”最后四句转而进入抒情的部分。这部分是通过缅怀古代人物的方式来写的。作者提到了屈原,也提到了贾谊,说屈原回到洞庭湖畔的时候,因为内心愁苦而吟诵诗歌,最终还是投水自尽了。贾谊同样仕途失意、神情憔悴,心中的苦闷无处诉说。历史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悲剧的印记,如今只剩下茫茫的烟雾云气,笼罩在湖心之上。屈原和贾谊的事迹,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有明确的记载。“忠诚却遭到诽谤,诚信却被人怀疑”,这是他们悲剧命运共同的特点。张碧偏偏想到他们而不是其他人,这固然和两人悲剧发生的地点都在洞庭湖附近有关(屈原在汨罗江自沉,贾谊被贬到长沙时曾渡过湘江,这些地方都靠近洞庭湖),但更重要的是因为自己坎坷失意的身世而与他们产生了情感共鸣。他曾经多次参加进士考试都没有考中,没有进入仕途的门路,所以借助屈原和贾谊的典故来寄托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慨之情。因此才有了他在岳阳楼上独自饮酒的举动。他就是带着这样的情绪登上高楼眺望远方的。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从登高临眺、观赏景色再到抒发情感,符合登览诗常见的写作方式。诗中的写景与抒情部分,都有值得称道之处。诗歌营造的意境开阔而雄浑,用词刚劲有力且清新新颖,充满了浪漫的气息,不仅写景的部分是这样,就连后半部分的抒情,也是悲伤中带着愤慨,并不显得消沉。“茫茫烟霭堆湖心”这一句,以景物描写收束情感,将各种难以说尽的意味蕴含其中,深得诗歌创作的精妙之处。元代辛文房在《唐才子传》中曾选取这首诗作为代表,评价张碧此人“天才卓绝”,他的诗歌“气韵不凡”。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秋日登岳阳楼晴望》云:“三秋倚练飞金盏……茫茫烟霭堆湖心。”又云:“范蠡帆张一掌风,无人来往继其中。”

宋计有功《唐诗纪事》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刘猛《苦雨》

下一篇:唐·汪万於《晚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