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爽气肃时令":秋爽之气使节令肃然,
"早衣闻朔鸿":早着寒衣听闻北雁鸣声。
"重阳有佳节":重阳之日恰逢美好佳节,
"具物欣年丰":万物欣荣彰显年成丰收。
"皎洁暮潭色":暮色中潭水色泽皎洁,
"芬敷新菊丛":清新菊丛绽放馥郁芬芳。
"芳尊满衢室":芳香酒器摆满街巷房室,
"繁吹凝烟空":繁复乐声凝住烟霭长空。
"惠合信吾道":嘉惠聚合令我信从大道,
"保和惟尔同":持守平和唯有你我相同。
"推诚至玄化":推展诚意达至深远教化,
"天下期为公":天下众人期盼公心治世。
唐朝第十位皇帝
李适(742~805),即唐德宗。唐代宗李豫长子。宝应元年,唐代宗即位,封鲁王,不久改封雍王。广德二年,立李适为太子。大历十四年五月,唐代宗死,李适即位。其工诗能文,常与朝臣、宫人唱和,亲自给这些诗作评定等级。唐李肇《唐国史补》称其晚年“尤工诗句,臣下莫可及”。明胡震亨《唐音癸签》谓其诗“尚雅正”。著有《德宗集》,已佚。
1. 分段赏析
“爽气肃时令,早衣闻朔鸿”:开篇描绘出一幅秋意渐浓的画面。“爽气肃时令”,秋高气爽的清冷空气,让整个时令都显得肃穆起来,秋风好似一位冷峻的使者,宣告着季节的更替。“早衣闻朔鸿”,人们早早地添上秋衣,在清晨的静谧中,听闻从北方飞来的大雁的鸣叫。大雁的叫声,划破长空,也为这渐凉的秋日增添了几分寂寥与悠远,诗人借季节变化与大雁迁徙,巧妙地营造出秋日独有的氛围,引发读者对时光流转的感慨。“重阳有佳节,具物欣年丰”:此句将视角转向重阳节。“重阳有佳节”,点明了重阳节这一特殊的节日,在古代,重阳佳节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与民俗活动。“具物欣年丰”,世间万物似乎都在为这丰收的年景而欢欣鼓舞。此时正值秋季,农作物成熟,田野里一片金黄,丰收的景象处处可见,人们沉浸在收获的喜悦中,诗人也借这一节日与丰收场景,传达出对生活富足的欣慰以及对节日氛围的赞美。“皎洁暮潭色,芬敷新菊丛”:这里诗人将笔触聚焦于自然景物。“皎洁暮潭色”,傍晚时分,潭水在余晖的映照下,波光粼粼,色泽皎洁明亮,澄澈的潭水仿佛一面镜子,倒映着天空与周边的景色,宁静而美好。“芬敷新菊丛”,新开的菊花丛中,芬芳四溢,金黄的菊花在微风中轻轻摇曳,它们的绽放不仅为秋日增添了一抹艳丽的色彩,还散发着独特的清香,让人心旷神怡,展现出秋日自然景观的清新与生机。“芳尊满衢室,繁吹凝烟空”:该句描绘了重阳佳节人们欢庆的场景。“芳尊满衢室”,家家户户摆满了盛满美酒的酒器,酒香弥漫在街巷房室之中,人们举杯欢庆,享受着节日的欢乐时光,“芳尊”暗示着美酒的香醇,也从侧面反映出生活的富足。“繁吹凝烟空”,各种乐器吹奏出的繁复乐声,在烟雾缭绕的空中回荡,仿佛凝固在空气中一般,营造出热闹非凡、欢乐祥和的节日氛围,展现出节日庆典的盛大与热烈。“惠合信吾道,保和惟尔同”:从描写外在景象转入内心感悟与对理想的表达。“惠合信吾道”,诸多美好的事物汇聚在一起,让诗人坚信自己所坚守的道路。这里的“惠合”可理解为生活中的种种美好际遇、和谐的氛围等,它们给予诗人信心。“保和惟尔同”,诗人希望能与志同道合之人一同保持平和的心境,在追求理想、坚守正道的道路上携手共进,体现出诗人对和谐人际关系与共同理想追求的向往。“推诚至玄化,天下期为公”:最后两句升华主题,表达出诗人的政治理想与抱负。“推诚至玄化”,诗人期望以真诚之心去推行教化,达到深远的治理效果,强调真诚在为政与社会治理中的重要性。“天下期为公”,则是诗人希望天下能以公正无私为准则,人人秉持公心,构建一个公平、和谐的社会,展现出诗人心怀天下、追求大同的广阔胸襟与崇高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