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已不见":古代的贤人如今已不见踪影,
"乔木竟谁过":高大的树木下如今还有谁经过。
"寂寞首阳山":寂寞的首阳山啊,
"白云空复多":只有白云徒然地来来去去。
"苍苔归地骨":青苔覆盖着先贤埋骨的土地,
"皓首采薇歌":白发老人仍在吟唱着《采薇》的歌谣。
"毕命无怨色":他们直至生命终结也毫无怨色,
"成仁其若何":为了成仁取义又有什么可计较。
"我来入遗庙":我来到这遗留的庙宇,
"时候微清和":此时节气候微微清和。
# 微清:一作辨淳。
"落日吊山鬼":夕阳为山中的孤魂哀悼,
"回风吹女萝":回旋的山风吹拂着松萝蔓草。
"石崖向西豁":石崖向西豁然开阔,
# 崖向:一作门正。
"引领望黄河":我伸长脖子远望黄河的方向。
"千里一飞鸟":千里之间一只飞鸟掠过,
"孤光东逝波":黄河波光孤零向东逝波。
"驱车层城路":我驱车行驶在回城的道路,
"惆怅此岩阿":心中惆怅仍萦绕在这岩阿。
盛唐诗人
李颀(?~753?),唐代诗人,家居河南颍阳(今河南登封西)。开元进士,曾任新乡县尉,后长期隐居嵩山、少室山一带的“东川别业”。交游广泛,与盛唐时一些著名诗人,都有诗作往还。其所作边塞诗,风格豪壮奔放、慷慨深沉,七言歌行尤具特色。寄赠友人之作,刻画人物形貌神情颇为生动。笃信道教,相关作品亦多。代表作品有《送魏万之京》。有《李颀集》。
1. 分段赏析
“古人已不见,乔木竟谁过。寂寞首阳山,白云空复多”,起笔便营造出深沉的历史沧桑感。“古人已不见”直接点明伯夷、叔齐两位古人早已逝去,如今再也难以寻觅其踪迹,传达出一种物是人非的怅惘。“乔木竟谁过”以乔木历经岁月依旧挺立,却鲜有人经过,暗示此地的寂寥。“寂寞首阳山,白云空复多”进一步描绘首阳山的环境,“寂寞”一词将山的孤寂氛围渲染得淋漓尽致,白云悠悠,徒增空茫之感。这几句诗借景与对古人不在的喟叹,奠定全诗怀古伤今、寂寥惆怅的基调。“苍苔归地骨,皓首采薇歌”至“成仁其若何”,“苍苔归地骨,皓首采薇歌。毕命无怨色,成仁其若何”,诗人在此处聚焦于伯夷、叔齐的事迹。“苍苔归地骨”描绘出岁月流逝,首阳山的土地与苔藓见证着历史的沉淀。“皓首采薇歌”生动再现伯夷、叔齐白发苍苍仍采薇而食、吟唱着采薇之歌的情景,凸显其坚守气节、安贫乐道。“毕命无怨色,成仁其若何”则高度赞扬他们直至生命终结都毫无怨悔,为了坚守仁义不惜放弃世俗利益,诗人借此表达对二人高尚品德的崇敬,也引发对“成仁”价值的思考。“我来入遗庙”至“回风吹女萝”,“我来入遗庙,时候微清和。落日吊山鬼,回风吹女萝”,诗人视角转换,叙述自己进入夷齐庙的情景。“我来入遗庙”点明行踪,“时候微清和”交代此时气候温和。“落日吊山鬼,回风吹女萝”则是对庙中景色的描写,夕阳西下,仿佛在凭吊山鬼,回旋的清风吹拂着女萝。“落日”“山鬼”“回风”“女萝”等意象组合,营造出一种神秘、清幽且略带哀伤的氛围,诗人的怀古之情与眼前的景象相互交融,情感愈发深沉。“石崖向西豁”至结尾,“石崖向西豁,引领望黄河。千里一飞鸟,孤光东逝波。驱车层城路,惆怅此岩阿”,诗人由庙内望向庙外,“石崖向西豁,引领望黄河”描绘出石崖向西开阔,诗人引颈眺望黄河的画面,展现出视野的开阔与自身的渺小。“千里一飞鸟,孤光东逝波”以飞鸟在千里间独飞、黄河波光孤零东逝,进一步强化孤独、寂寥之感,也暗示时光的流逝。最后“驱车层城路,惆怅此岩阿”写诗人离开时驱车前行,却仍对首阳山这岩阿之地充满惆怅,将怀古之情与自身的感慨融为一体,言有尽而意无穷,让读者深切感受到诗人复杂的情感与对历史和人生的深刻思索。
# 有凄怆之气。
清吴煊、胡棠《唐贤三昧集笺注》
# 二语中精灵如在(“落日”一联下)谒夷齐庙,何容复下赞语耶?淡淡着笔,风骨最高。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