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cán

朝代:宋作者:张俞浏览量:2
zuó
dào
chéng
kuò
guī
lái
lèi
mǎn
jīn
biàn
shēn
luó
zhě
shì
yǎng
cán
rén

译文

昨天我来到城中,回来时泪水湿透了手巾。那些浑身穿着绫罗绸缎的人,他们竟没有一个是养蚕的人。

逐句剖析

"昨日到城廓":昨天我来到城中,

# 廓:一作市。市:做买卖或买卖货物地方。这里是指卖出蚕丝。,到:一作“入”。

"归来泪满巾":回来时泪水湿透了手巾。

# 巾:手巾或者其他的用来擦抹的小块布。,泪:泪水。

"遍身罗绮者":那些浑身穿着绫罗绸缎的人,

# 罗绮:丝织品的统称。罗,素淡颜色或者质地较稀的丝织品。绮,有花纹或者图案的丝织品。在诗中,指丝绸做的衣服。,遍身:全身上下。

"不是养蚕人":他们竟没有一个是养蚕的人。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蚕妇》是宋代诗人张俞写的一首五言绝句。以白描手法刻画了一位养蚕妇女入城卖丝的悲凉遭遇:她目睹城中遍身绫罗绸缎的富贵者竟无一与己同命,不禁泪湿衣襟。全诗仅二十字,却通过养蚕人与锦衣者的尖锐对比,揭露了封建社会“劳者不获,获者不劳”的残酷本质,直指剥削制度下劳动者被剥夺生存尊严的痼疾。诗人以“泪满巾”的细节浓缩无尽辛酸,以平实质朴的语言道出振聋发聩的控诉,未著一字议论而批判锋芒毕露,短小篇幅中凝练出对社会矛盾的深刻洞察,其构思精巧、立意警醒、情感真挚。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文学家

张俞(?~?),北宋文学家。一作愈,字才叔,又字少愚,号白云居士,益州郫县(今四川)人。屡试进士不第,于宝元初年曾上书言边事,庆历元年除试秘书省校书郎,不就职,后隐居青城山白云溪。其文有西汉风,诗多为遨游山水之作,诗风平易自然、朴素淡雅,有晚唐风致。有诗《蚕妇》传诵久远。苏舜卿谓其诗“优游感讽,意不可尽,吾不能也”。著有《白云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北宋刚开始的时候,社会情况和晚唐、五代那上百年混乱的局面比起来,表面上安定不少。那时候,老百姓们努力干活、发展生产,让经济很快恢复并发展起来。但统治阶层为了稳固自己的权力,大量搜刮百姓财物,用这些物资供养前朝投降的王公大臣,还有数量庞大的官僚地主群体。张俞多次参加科举都没考上,很清楚普通百姓的辛苦。他写这首诗,就是因为亲眼看到劳动者们的艰难,想要揭露当时的剥削压迫。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绝句,也是一首讽喻诗,通过养蚕妇女入城卖丝的悲凉遭遇,揭露了封建社会“劳者不获,获者不劳”的残酷剥削本质,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对统治阶级的压迫剥削的不满。

2. 写作手法

对比:“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诗中“遍身罗绮者”与“养蚕人”形成鲜明对立。前者象征不劳而获的统治阶级,后者代表终年辛劳却衣不蔽体的底层劳动者。这种身份与物质占有的错位,直接指向封建社会“劳者不获,获者不劳”的残酷现实。

3. 分段赏析

​“昨日到城廓,归来泪满巾”这两句诗写的是蚕妇的伤心事。有个蚕妇昨天去城里卖蚕丝,回来时却哭得很伤心。“泪满巾”能看出她心里有多难过。诗人用简单直白的话,悄悄说出了社会的不公平。通过讲这个蚕妇的所见所感,表达了对底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诗里没直接下结论,却用一个生活场景,画出了一个住在偏远地方、靠养蚕过日子的妇女形象。这蚕妇第一次进城,才发现自己一辈子受穷的原因,难怪她会这么难过、掉眼泪。诗里把她进城时的样子、看到的事、心里的感受都写得很真实,就像真的一样。就通过这么一件小事,深刻说出了封建社会制度的不合理,想法很深刻,设计很巧妙,说明诗人对生活观察得很仔细,总结得也很到位。“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这两句是说,蚕妇难过是因为她看到,城里穿好衣服的人都是有势力的有钱人,而像她这样干活的人,就算养一辈子蚕,也穿不上这么好的丝绸。诗人用对比的方法,直接点出了封建社会里“干活的人得不到好处,不干活的人却享受成果”的现实,把统治者不劳而获的不合理说得明明白白,很有说服力。

4. 作品点评

该作品凭借质朴平实的语言、明快流畅的韵律节奏,既易于传诵又广受民众喜爱,因而成为传诵广泛的经典诗作。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此等诗读之令人知衣食艰难,有关风化,得《三百篇》遗意马。

清文人马位《秋窗随笔》

# 北宋张俞的《蚕妇》诗“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写得更深婉。

中国古典文学专家、文艺理论家、诗人霍松林《历代好诗诠评》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姜夔《暗香·旧时月色》

下一篇:宋·王十朋《红梅》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