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bái
yún
lóu

朝代:宋作者:张俞浏览量:3
chéng
shàng
xīn
kāi
bǎi
chǐ
lóu
bái
yún
rén
bàn
bái
yún
liú
shān
chuān
bàn
sān
shèng
jiāng
hàn
cháng
tūn
liú

译文

城上新建起一座高耸百尺的楼阁,与白云相伴的人也仿佛被白云挽留在这。这里的山川凭借着三吴之地的胜景,江汉之水浩浩荡荡,仿佛能吞没七泽的水流。

逐句剖析

"城上新开百尺楼":城上新建起一座高耸百尺的楼阁,

# 百尺楼:指黄鹤山顶的南楼,又称白云楼。《舆地纪胜》:“南楼,在郡治正南黄鹄山顶,后改为白云阁。元祐间知州方泽重建,复旧名。”《武昌府志·古迹》:“南楼在黄鹄山岭,名白云楼,宋元祐知州方泽建,非武昌庾亮之南楼。”

"白云人伴白云留":与白云相伴的人也仿佛被白云挽留在这。

# 白云人:作者自谓。

"山川半倚三吴胜":这里的山川凭借着三吴之地的胜景,

# 三吴:泛指吴地山水。

"江汉常吞七泽流":江汉之水浩浩荡荡,仿佛能吞没七泽的水流。

# 七泽:云梦七泽。此处泛指楚地湖泽。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白云楼》是北宋诗人张俞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围绕对白云楼的赞美以及对其周边壮丽山川的歌颂。首句点明城上新建了高耸的白云楼;次句写与白云相伴的人也似被白云挽留于此;后两句描绘白云楼周边山川倚靠三吴之地的胜景,江汉之水仿佛能吞没七泽之流。运用夸张手法,如“百尺楼”“常吞七泽流”增强感染力;借景抒情,借山川之景抒发对白云楼的喜爱。该作品以其简洁明快的语言、独特的写景手法和对景物的生动刻画,体现了张俞诗歌善于描绘景物、抒发情志的风格特点。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文学家

张俞(?~?),北宋文学家。一作愈,字才叔,又字少愚,号白云居士,益州郫县(今四川)人。屡试进士不第,于宝元初年曾上书言边事,庆历元年除试秘书省校书郎,不就职,后隐居青城山白云溪。其文有西汉风,诗多为遨游山水之作,诗风平易自然、朴素淡雅,有晚唐风致。有诗《蚕妇》传诵久远。苏舜卿谓其诗“优游感讽,意不可尽,吾不能也”。著有《白云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首句“城上新开百尺楼”以“百尺楼”运用夸张手法,极言白云楼之高耸,点明楼的新建与雄伟。次句“白云人伴白云留”描绘出一种空灵的意境,“白云人”仿佛与白云融为一体,被白云挽留在此处,暗示白云楼环境的清幽与令人流连忘返,为诗歌增添了一份超脱尘世的韵味。第三句“山川半倚三吴胜”写白云楼周边山川凭借三吴之地的优势,尽显壮美之姿。“半倚”生动地表现出山川与三吴的紧密联系。尾句“江汉常吞七泽流”以夸张手法,写江汉之水气势磅礴,仿佛能吞没七泽之流,展现出一种雄浑壮阔的景象,进一步烘托出白云楼所处环境的宏大与壮美,表达出诗人对白云楼及其周边景色的赞美之情。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张孝祥《鹧鸪天·上元启醮》

下一篇:宋·王安石《惜日》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