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樾横塘十里香":清秀稀疏的树影环绕着十里横塘,
# 秀樾横塘:绿树掩映下的池塘。秀樾,浓绿的树阴。横塘,今江苏南京西南以及江苏苏州西南均有地名曰“横塘”,后多以横塘泛指水塘。
"水花晚色静年芳":入晚的荷芳幽静独立散发着芳香。
# 水花晚色静年芳:用杜甫《曲江对雨》“江亭晚色静年芳”句意。水花,荷花的别名。崔豹《古今注·草木》:“芙蓉,一名荷华,生池泽中,实曰莲。花之最秀异者,一名水芝,一名水花。”晚色,傍晚的天色。年芳,一年中最美好的时光。
"胭脂雪瘦熏沉水":你看那娇美的荷花多像深闺中因相思而衣带渐宽的少妇,白净的面颊上淡施红粉如熏了沉水清香,
# 胭脂雪瘦熏沉水:此句写荷花,“胭脂”形容花色,“雪瘦”形容花态,“薰沉水”形容花香。沉水,即沉香。木材与树脂可供细工用材及薰香料。其黑色芳香,脂膏凝结为块,入水能沉,故名沉香。
"翡翠盘高走夜光":那含露的荷叶多像高高托起的翡翠盘上面流转的夜明珠在闪光。
# 夜光:珠名。《述异记》:“南海有明珠,即鲸鱼目瞳,鲸死而目皆无精可以鉴,谓之夜光。”此借以形容绿荷上的露珠。,走:流动。,翡翠盘:指荷叶硕大如盘。翡翠,又名硬玉,是一种翠绿色的美石。走:流动。
"山黛远":青葱浓郁的山色向远处绵延,
# 山黛:青葱浓郁的山色。黛,青黑色。
"月波长":月光好似水波长流。
# 月波:指月光。月光似水,故称“月波”。
"暮云秋影蘸潇湘":秋夜的云影映入潇湘。
# 暮云秋影蘸潇湘:语本黄庭坚《西江月·断送一生惟有》:“远山横黛蘸秋波”。谓晚云从潇湘上空掠过,满天秋色也映入江水。潇湘,湘江在湖南永州西与潇水合流,称潇湘。此处泛指水塘。
"醉魂应逐凌波梦":在睡梦中,醉魂要去追逐那企慕已久的凌波仙子,
# 凌波梦:曹植《洛神赋》叙述梦中与洛水神女宓妃相遇,两相爱慕事。赋中谓洛神:“体迅飞凫,飘忽若神,凌波微步,罗袜生尘。”并以荷花喻洛神之美:“迫而察之,灼若芙渠出渌波。”凌波,形容女子步履轻盈。
"分付西风此夜凉":请告诉西风,今夜里给我多送些清凉。
# 分付:交给,托付。
金代文学家
蔡松年(1107~1159),金代文学家。字伯坚,自号玩世酒狂,又号萧闲老人,真定(今河北正定)人。宣和末年,跟随父亲镇守燕山,宋军败绩随父亲降金,天会年间授真定府判官,官至右丞相,封卫国公。正隆四年病逝,追封吴国公,谥文简。蔡松年工诗善词,在词坛上与吴激齐名,时称“吴蔡体”。其诗风清峻,词作清丽,部分作品流露出对仕金的悔恨和归隐的愿望。他作词崇尚苏轼,不仅多处化用苏轼诗词中的句子,而且还有多首追和苏轼之作。著有《蔡松年文集》《明秀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咏物词。全词描绘了荷塘林樾清幽、晚荷静绽飘香之景,复以水色山光、暮云秋月衬托荷花神采,营造出清幽意境,既呈现荷花形神之美,又在结尾流露流连光景与怀人情思,实现物情交融,展现独特的赏荷审美体验与情感寄托。
2. 写作手法
比喻:“胭脂雪瘦薰沈水,翡翠盘高走夜光”,以“胭脂”喻荷花颜色,将花瓣红瘦之态与胭脂的艳丽色泽相联,生动呈现荷花色韵;用“翡翠盘”喻荷叶,凸显荷叶翠绿、圆润且具光泽的形态,让荷叶形象鲜明;“沈水(沉香)”喻荷花清香,把嗅觉的香气转化为可感知的沉香特质,丰富审美体验;“夜光”喻荷叶上滚动的水珠,赋予水珠晶莹闪烁、如夜光流转的美感,使荷的形、色、香、态借比喻立体呈现。拟人:“水花晚色静年芳”中“静”字,赋予水花、晚荷以人的情态,仿佛它们懂得以宁静之姿绽放芳华,悄然伫立,展现出晚荷不张扬、自守静美的韵致,让景物有了情感与品格,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借景抒情:“秀樾横塘十里香,水花晚色静年芳。胭脂雪瘦熏沉水,翡翠盘高走夜光”,描绘了横塘十里,清樾秀丽,荷花飘香,在暮色中静静绽放芳华,花瓣如胭脂般粉嫩又带雪色,散发着如沉香般的香气,荷叶如翡翠盘,滚动着如夜光般的水珠。诗人借这些优美的荷塘景色,抒发了对荷花高洁之美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3. 分段赏析
上片:“秀樾横塘十里香。水花晚色静年芳”,开篇即以简练笔触勾勒荷塘整体风貌。“秀樾”二字,将环绕荷塘的树影赋予清逸之姿,“横塘”点明环境,“十里香”从嗅觉展开,不直接描写荷花形态,却借悠悠荷香,暗示荷花盛放、弥漫四方的景象,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水花晚色静年芳”,化用杜甫诗句,“静”字堪称妙笔,把晚荷置于暮色背景下,赋予其宁静绽放的姿态,让荷塘在傍晚时分的静谧氛围中,尽显独特风致,也悄然埋下抒情的种子,似在含蓄诉说对眼前景致的流连。“胭脂雪瘦薰沈水,翡翠盘高走夜光”,视角由远及近,聚焦荷花与荷叶的细节。“胭脂雪瘦”,用“胭脂”喻荷花色彩,红白交织的色调跃然纸上,“瘦”字打破常规,不写荷花的饱满,反倒突出其清瘦之态,契合宋代外癯内腴的审美意趣,更暗含借荷喻人的深层意味,传递出清逸脱俗的情志。“薰沈水”以沉香类比荷香,将嗅觉感受与美人熏香的意象关联,丰富了荷香的美感层次。“翡翠盘高走夜光”,“翡翠盘”形象描绘出荷叶的翠绿、圆润与舒展,“夜光”比喻荷叶上滚动的水珠,灵动闪烁,让荷叶瞬间鲜活起来。这两句从色、香、形多方面细致刻画荷的风姿,词人以精巧比喻与独特炼字,把荷花、荷叶的美,精准又富有诗意地呈现,尽显对赏荷细节的敏锐捕捉。下片:“山黛远,月波长。暮云秋影蘸潇湘”,镜头再次拉伸,将视野从荷塘拓展至更广阔的山水间。“山黛远”,以青黑色的颜料“黛”喻远山,简洁勾勒出远山在暮色中朦胧悠远的轮廓,为荷塘营造出悠远的背景。“月波长”,写月光洒在塘中,随着水波荡漾,光影流转,让静谧的荷塘多了几分灵动。“暮云秋影蘸潇湘”,化用黄庭坚词句,“蘸”字尤为精妙,将暮云的影子、秋天的光影与水塘(“潇湘”代指水塘)相融合,仿佛山水都有了情意,在含蓄温润的意境里,以宏大的自然景致衬托荷塘荷花,使荷的美在山水交融中,更添一份韵味。“醉魂应逐凌波梦,分付西风此夜凉”,结尾处抒发赏荷后的逸想与情思,把荷花与洛神关联,赋予荷花清雅的仙气,让荷的美多了一层神话的浪漫。“醉魂应逐”,传递出词人沉醉于荷景,愿让灵魂追随这美好,似要踏入洛神凌波的梦幻情境。“分付西风此夜凉”,以清凉的西风收束,既呼应秋夜赏荷的时间背景,又借西风的空灵,寄托对美好时光的眷恋。劝人珍惜当下赏荷的机缘,莫等荷花凋谢、美好消逝才追悔,将赏荷的具体感受,升华为对时光、对美好事物珍视的普遍情感,让全词在景与情的交融中,余韵袅袅,让读者能深切体会到词人赏荷时,从眼到心的沉醉与思索。
4. 作品点评
这首赏荷词词风清韵,恰似月下荷塘,清新雅舒、暗香袭人。赏荷不局限于观荷,天光云影、山容水态尽入视野,处处烘托出赏荷时恬淡温馨的氛围。遣词造句精挑细选,“秀、静、瘦、远”等字,笔笔藏情,将荷之美与赏荷心境,融于简洁字词间。
# 萧闲乐善堂赏荷花词云:“胭脂肤瘦熏沉水,翡翠盘高走夜光”,世多称之。此句诚佳,然莲体实肥,不宜言瘦。予友彭子升尝易“腻”字,此似差胜。若乃走珠之状,惟雨露中然后见之,据辞意当时不应有雨也。“山黛”“月波”之类,盖总述所见之景。而雷溪注云:“言此花以山为眉、波为眼、云为衣。”不亦异乎!至“一枝梅绿横冰萼,淡云新月炯疏星”之句,亦如此说。彼无真见而妄意求之,宜其缪之多也!
金王若虚《滹南诗话》卷下
# 《明秀集》乐善堂赏荷词:“胭脂肤瘦薰沉水,翡翠盘高走夜光。”滹南老人诗话云:“莲体实肥,不宜言瘦,似易‘腻’字差胜。”龙壁山人云:“莲本清艳,腻得其貌,未得神也。”余尝细审之,此字至难稳称,尤须与下云“薰沉水”相贯穿。拟易“润”字、“媚”字、“薄”字,彼胜于此。似乎“薄”字较佳,对下句“高”字亦称。
清况周颐《蕙风词话》续编卷一
# 这首赏荷词清虚骚雅,婀娜多姿,与姜夔之《念奴娇》《惜红衣》可谓异曲同工。“翡翠盘高走夜光”,骨重神寒,尤为辞章家所艳称。
近现代词学家夏承焘、张璋《金元明清词选》
# 此词写荷花色香,可见可嗅。中间一联尤为贴切。下片则复以景托,写倒影动态可掬。一结则表露无限情思。
原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金启华《中国词史论纲》
# 清俊明丽,可爱之至。
原香港大学中文系教授黄兆汉《金元词史》
上一篇:宋·范成大《喜晴》
下一篇:宋·张先《千秋岁·数声鶗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