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间梅熟落蒂":窗户之间的梅子熟了之后落了下来,
# 落蒂:落地。,熟:熟透。,窗间:窗户间。
"墙下笋成出林":墙下的竹笋长成了竹林。
"连雨不知春去":雨不断地下,晴起来的时候甚至不知道春天早就过去,
# 连雨:连续下雨。
"一晴方觉夏深":已经进入夏天很久了。
# 夏深:已经是盛夏了。,方觉:才发现。
南宋“中兴四大家”之一
范成大(1126~1193),南宋诗人。字致能(一作至能),号石湖居士。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绍兴进士,历任知处州,知静江府兼广南西道安抚使、四川制置使、参知政事等职。范成大以诗著名,与尤袤、陆游、杨万里并称“中兴四大家”,亦作“南宋四大家”。其诗多写景、叙事、咏史、怀古,尤为关注国事民生,题材广泛,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内容的作品成就最高。风格平易浅显、清新妩媚。著有《吴船录》《吴郡志》。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喜晴》是南宋诗人范成大创作的一首六言诗,也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的前两句“窗间梅熟落蒂,墙下笋成出林”描绘了初夏时节的典型景象,梅子成熟落地,竹笋长成竹林。诗人通过“梅”“竹”这两个富有象征性的物象,展现了季节的更替。第三句“连雨不知春去”承上启下,表达了因连日阴雨而未察觉春天离去的遗憾。末句“一晴方觉夏深”则用“方觉”二字,突出了诗人对时光流转的惊叹。整首诗语言清新自然,意境优美,体现了范成大诗歌平易浅显、清新妩媚的风格。
2. 写作手法
对偶:诗中两两相对成联,“窗间梅熟落蒂,墙下笋成出林”,对仗工整,炼字考究,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韵律美。对比:“连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觉夏深。”通过“连雨”与“一晴”、“不知”与“方觉”的对比,突出了诗人对季节变化的迟钝以及雨后初晴带来的惊喜。借景抒情:“窗间梅熟落蒂,墙下笋成出林。”诗人通过描写梅子成熟、竹笋成林的自然景象,抒发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以及对自然之美的热爱。
3. 分段赏析
前两句:“窗间梅熟落蒂,墙下笋成出林。”诗人选取了“梅”和“竹”两个清新的物象,勾勒出初夏的景致。梅子成熟落地,竹笋长成竹林,生动地描绘出季节的更替。梅和竹均为“四君子”之一,象征高洁的品质,诗人以之入诗,不仅展现了自然之美,还透露出诗人自身的雅趣和清高。这一联对仗工整,炼字考究,如“落蒂”与“出林”相对,富有节奏感和画面感。后两句:“连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觉夏深。”这一联由实入虚,情感转折明显。前半句“连雨不知春去”写出了诗人因连日阴雨而未能察觉春天的离去,流露出几分懊恼和无奈。后半句“一晴方觉夏深”则以“一晴”为转折,突出了诗人在天晴后对夏日的惊喜与豁然开朗。这种情绪的转变不仅巧妙地呼应了前两句的景致,还通过“不知”和“方觉”的对比,增强了诗歌的层次感和动态感。
4. 作品点评
《喜晴》是范成大以细腻笔触勾勒出的初夏小景,全诗于平易中见深意,含蓄蕴藉,耐人寻味。诗人选取窗前梅熟、墙下笋成的细微变化,以简洁的语言描绘出季节更替的自然之美,同时借助“连雨”与“晴天”的对比,巧妙地表达了对时光流转的感慨与惊喜。诗中虽无浓墨重彩的渲染,却通过“不知”与“方觉”的情绪转折,将诗人从懊恼到豁然的心境变化展现得淋漓尽致。这种从日常生活中捕捉诗意的能力,以及在平淡中挖掘深意的写作手法,充分体现了范成大诗歌的清新自然与深邃内涵。
上一篇:宋·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
下一篇:宋·蔡松年《鹧鸪天·赏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