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雾看如洗":海面上的雾气看起来像是被清洗过一样清新,
"秋阳望却昏":秋日的阳光望去却显得有些昏暗。
"光明疑不夜":明亮的月光让人怀疑仿佛没有黑夜,
"清莹欲无坤":清莹的光辉好像让天地都不存在了。
"扫掠风前坐":在风前清扫出地方坐下,
"留连露下尊":留恋地在露水之下举着酒杯。
"苦吟应到晓":苦苦吟诗大概会一直到天亮吧,
"况有我思存":更何况我和友人之间还有着深厚的情谊。
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封于舒、荆,又谥文,故世称临川先生、王荆公、王文公。神宗时,王安石两度为相,推行新法(史称“王安石变法”),由于保守派强烈反对,推行迭遭阻碍。王安石的散文雄健峭拔,名列“唐宋八大家”。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诗歌代表作品有《泊船瓜洲》《登飞来峰》《书湖阴先生壁》《元日》等。散文代表作品有《伤仲永》《祭欧阳文忠公文》。文集今有《王文公文集》《临川先生文集》,后人辑有《周官新义》《诗义钩沉》。
1. 写作手法
景物描写:“海雾看如洗,秋阳望却昏”,通过对海雾和秋阳的描写,细腻地展现出中秋时的环境特点,海雾的清新和秋阳的昏暗形成对比,营造出独特的氛围,为后文赏月做铺垫。“光明疑不夜,清莹欲无坤”,对月光进行描写,“疑不夜”“欲无坤”夸张地表现出月光的明亮和清莹,让读者能真切感受到月光的美好。夸张:“光明疑不夜,清莹欲无坤”,诗人用“疑不夜”夸张地表现出月光的明亮,仿佛夜晚如同白昼一般;用“欲无坤”夸张地形容月光的清澈晶莹,似乎整个天地都被这月光所笼罩,没有了大地的存在。通过这种夸张的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中秋夜月光的皎洁明亮和澄澈,给人以强烈的视觉感受,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2. 分段赏析
《陪友人中秋夕赏月》首联“海雾看如洗,秋阳望却昏”描绘了中秋时的景象,海面上的雾气看起来像是被清洗过一样,十分清新,而秋日的阳光却显得有些昏暗。通过对海雾和秋阳的描写,为即将出现的月光营造了一种特殊的氛围,暗示着夜晚即将来临,也为下文的赏月做了铺垫。颔联“光明疑不夜,清莹欲无坤”诗人看到明亮的月光,不禁感慨仿佛进入了一个没有黑夜的世界,月光的清莹让整个天地都好像被其笼罩。这两句运用夸张的手法,极力表现出月光的明亮和清莹,生动地描绘出中秋月夜的美好景象。颈联“扫掠风前坐,留连露下尊”写诗人和友人在风前清扫出一片地方坐下,在露水之下,他们留恋地举着酒杯。此句写出了诗人与友人相聚赏月时的悠闲状态,以及对这美好时光的留恋之情,展现了友人之间的深厚情谊。尾联“苦吟应到晓,况有我思存”诗人说自己和友人一起苦吟诗,大概会一直到天亮吧,更何况彼此之间还有着深厚的情谊。这两句进一步强调了诗人与友人之间的友情,以及他们对这中秋赏月吟诗时光的珍惜,情感真挚而浓烈。
上一篇:宋·王安石《示宝觉》
下一篇:宋·王安石《韩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