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妃初嫁与胡儿":明妃当初嫁给胡人的时候,
"毡车百两皆胡姬":身旁上百两的毡车上乘坐的都是胡人女子。
# 毡车百两皆胡姬:写匈奴派了大队胡姬来接昭君。《诗经·召南·鹊巢》:“之子于归,百两御之。”写贵族女子出嫁,陪从很多。两:同辆。
"含情欲语独无处":她多想找个人说话但无处可说,
"传与琵琶心自知":只能将自己的心语寄托于琵琶声中。
"黄金杆拨春风手":黄金杆拨拨动琴弦,弹出美妙声音,
# 春风手:形容手能弹出美妙的声音。,杆拨:弹琵琶的工具。
"弹看飞鸿劝胡酒":弹起琵琶仰望空中飞鸿劝着胡酒。
"汉宫侍女暗垂泪":随嫁的汉宫侍女暗中垂泪,
# 汉宫侍女:指陪昭君远嫁的汉官女。
"沙上行人却回首":行走在大漠上的返国者频频回首。
"汉恩自浅胡恩深":汉朝的恩情本来就浅,匈奴的恩情深厚,
# 胡恩:一作:胡自。
"人生乐在相知心":人生的快乐在于彼此知心。
"可怜青冢已芜没":可惜昭君的青冢已经荒芜埋没,
# 芜没:荒废。,青冢:杜甫诗中有“独留青冢向黄昏”及“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诸句,此用其意。相传昭君墓上的草常青,故名青冢,在今呼和浩特市南。
"尚有哀弦留至今":但那哀怨的琵琶声却流传至今。
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封于舒、荆,又谥文,故世称临川先生、王荆公、王文公。神宗时,王安石两度为相,推行新法(史称“王安石变法”),由于保守派强烈反对,推行迭遭阻碍。王安石的散文雄健峭拔,名列“唐宋八大家”。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诗歌代表作品有《泊船瓜洲》《登飞来峰》《书湖阴先生壁》《元日》等。散文代表作品有《伤仲永》《祭欧阳文忠公文》。文集今有《王文公文集》《临川先生文集》,后人辑有《周官新义》《诗义钩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明妃曲二首(其二)》是宋代王安石所作的一首诗。诗开篇描绘王昭君初嫁胡人的场景,接着刻画她内心的孤独与愁绪,只能借琵琶倾诉。通过描写汉宫侍女垂泪、沙上行人回首,侧面烘托昭君的哀怨。“汉恩自浅胡恩深,人生乐在相知心”一句别出心裁,对昭君的情感与遭遇发表独特见解。最后以青冢荒芜但哀弦犹存,表达对昭君命运的同情与感怀,引发对历史与人生的思考。
2. 写作手法
细节描写:“含情欲语独无处,传与琵琶心自知”,诗人通过细腻刻画王昭君想倾诉却无人可诉,只能借琵琶传情这一细节,生动展现出她远嫁匈奴后的孤独、苦闷与内心深处的哀怨。“黄金杆拨春风手,弹看飞鸿劝胡酒”同样是细节,描绘出她弹琵琶劝酒的姿态,进一步强化了她在异域生活中的复杂心境。烘托:“汉宫侍女暗垂泪,沙上行人却回首”,以汉宫侍女暗自落泪、沙上行人回头观望,侧面衬托出王昭君弹奏琵琶时所传达出的哀伤情感具有强大感染力,连旁人都深受触动,从而烘托出王昭君命运的悲惨。直抒胸臆:“汉恩自浅胡恩深,人生乐在相知心”,诗人直接发表议论,打破传统观念,认为王昭君在匈奴可能得到了比汉宫更深的恩遇,强调人生的快乐在于彼此知心,表达出对王昭君处境的理解,展现出独特的见解与深刻的思考。以景结情:“可怜青冢已芜没,尚有哀弦留至今”,诗的结尾描绘王昭君的青冢已荒芜,但她的哀怨之音却流传至今,借青冢荒芜之景,寄托了对王昭君命运的深切同情,以及对其遭遇的无限感慨,使情感的表达更加深沉、含蓄,余味无穷。
3. 分段赏析
前六句:“明妃初嫁与胡儿,毡车百两皆胡姬。含情欲语独无处,传与琵琶心自知。黄金杆拨春风手,弹看飞鸿劝胡酒”,描绘王昭君初嫁匈奴时,送亲队伍皆为胡姬,她满心愁绪却无人倾诉,只能借琵琶表意,以其娴熟弹奏琵琶劝胡人饮酒的场景,生动展现出昭君身处异域的孤独与无奈。中间两句:“汉宫侍女暗垂泪,沙上行人却回首”,从侧面着笔,借汉宫侍女和沙上行人的反应,突出昭君琵琶声中的哀怨动人,使读者更能体会昭君的悲惨处境。最后两句:“汉恩自浅胡恩深,人生乐在相知心。可怜青冢已芜没,尚有哀弦留至今”,诗人先发表独特议论,再以青冢荒芜但哀弦犹存收尾,表达出对昭君命运的深切同情,以及对这段历史的感怀,余韵悠长。
4. 作品点评
王安石《明妃曲二首・其二》别具一格,文学价值颇高。开篇以胡人百辆毡车迎亲,“皆胡姬”既显迎亲隆重,又暗示明妃异乡孤寂,奠定哀伤基调。诗中“含情欲语独无处,传与琵琶心自知”等细节,生动展现其远嫁后的孤独与矛盾。“汉宫侍女暗垂泪,沙上行人却回首”运用衬托,强化其弹奏中的哀伤。末四句议论,点明“汉恩自浅胡自深”,借青冢抒发同情,突出其深明大义。艺术上,王安石融合细节描写、衬托等手法,直抒胸臆又以景结情,还创新地引入小说与古文技法,拓展诗歌表现空间。此诗凭借深刻内涵与精湛技巧,引发广泛议论,塑造出丰满的明妃形象,尽显王安石高超的创作造诣,值得研读。
上一篇:宋·王安石《答孙正之》
下一篇:宋·王安石《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