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树歌终王气收":当《玉树后庭花》的靡靡之音消散,曾经繁华的金陵城,帝王气象也随之褪去,
# 王气:指天子所在地的祥瑞之气。,玉树:《玉树后庭花》为宫体诗,也是宫中流行的歌词。
"雁行高送石城秋":大雁排着整齐的队列飞过石头城,带来了无尽秋意。
# 石城:特指南京,因为南京又称为石头城,所以石城又是南京的别称。
"江山不管兴亡事":岁月悠悠,千古江山从不为人世间朝代的更迭所动,
# 江山:犹言山川、江河。
"一任斜阳伴客愁":任凭夕阳的余晖陪我感伤这人事的更迭和王朝的变迁。
# 一任:任凭。
唐代诗人
包佶(727?~792),唐代诗人。字幼正,润州延陵(今江苏丹阳)人,包融之子。天宝六年进士,历任秘书监、刑部侍郎、谏议大夫、御史中丞,居官严正,任职之处有政声。晚年因病辞官,卒于故里,封丹阳郡公。包佶与兄包何都以诗扬名,时称“二包”。权德舆称其诗“雅韵超俗,清机入冥。立言大旨,为纲为纪。行中文质,不俚不俗”。诗作如《对酒赠故人》《答窦援遗卧病见寄》《戏题诸判官厅壁》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再过金陵》是包佶创作的一首饱含历史沧桑感的咏史诗。诗中,作者借金陵古都的兴衰,抒发对朝代兴亡的深沉感慨。
2. 分段赏析
首句“玉树歌终王气收”,“玉树”指陈后主所创的《玉树后庭花》,此曲被视为亡国之音。歌声终结,王朝的“王气”也随之消散,巧妙地借陈朝灭亡,概括了南朝三百年的兴亡史,暗示金陵往昔的繁华已烟消云散,体现出诗人对朝代兴亡的深沉思索,以小见大,寓意深刻。次句“雁行高送石城秋”一句,描绘秋雁南飞、石城萧瑟之景,以自然景象的更迭衬托人事的沧桑巨变,为全诗奠定了感伤基调。后两句:“江山不管兴亡事,一任斜阳伴客愁”,转入议论与抒情。诗人赋予江山、斜阳以人的情感和行为,千古江山对人世间朝代的兴亡更替无动于衷,只有斜阳默默陪伴着怀古的诗人。用斜阳的有情衬托江山的无情,更增添了一份凄凉之感。这里的斜阳既是眼前的实景,也隐喻着晚唐国运的衰微。诗人将个人的羁旅愁思与历史兴亡相结合,形成了时空交错的厚重感。
3. 作品点评
全诗用语凝练,借景抒情,将历史兴衰与现实感慨融为一体,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朝代更迭的深沉思索,以及对时局衰微的忧思慨叹。
# 此亦吊古之作,三、四句感慨甚深。兴亡不关江山事,谁实主之,不言而喻矣。
现代刘永济《唐人绝句精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