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jiāng
méi

朝代:宋作者:王安石浏览量:1
jiāng
nán
suì
jìn
duō
fēng
xuě
yǒu
hóng
méi
lòu
xiè
chūn
yán
líng
hán
zhōng
cǎn
dàn
yīng
yáo
luò
shǐ
chóu
rén

译文

江南地区到了一年将尽的时候,常常会有很多风雪降临,即便如此,也有红梅在这冰天雪地中悄悄透露着春天的消息。红梅虽然在寒冷中绽放,但其颜色终究显得暗淡无光,其实它不用等到花朵凋零飘落,那凌寒中惨淡的模样就已经让人发愁了。

逐句剖析

"江南岁尽多风雪":江南地区到了一年将尽的时候,常常会有很多风雪降临,

"也有红梅漏泄春":即便如此,也有红梅在这冰天雪地中悄悄透露着春天的消息。

"颜色凌寒终惨澹":红梅虽然在寒冷中绽放,但其颜色终究显得暗淡无光,

"不应摇落始愁人":其实它不用等到花朵凋零飘落,那凌寒中惨淡的模样就已经让人发愁了。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江梅》是宋代王安石创作的七言绝句。诗描绘江南岁末风雪中红梅绽放之景,首句以“江南岁尽多风雪”营造寒冷萧瑟氛围,象征诗人政治困境;次句“也有红梅漏泄春”引出红梅,展现其冲破寒冬的勇气,为诗人自我写照;“颜色凌寒终惨澹”暗示改革成效不佳;“不应摇落始愁人”深化愁绪,表达壮志未酬的苦闷。写作上运用借景抒情、对比衬托、托物言志、象征等手法,借红梅形象含蓄地抒发复杂情感,体现出诗人在政治改革中艰难前行的心境,短小精悍却意蕴深刻。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封于舒、荆,又谥文,故世称临川先生、王荆公、王文公。神宗时,王安石两度为相,推行新法(史称“王安石变法”),由于保守派强烈反对,推行迭遭阻碍。王安石的散文雄健峭拔,名列“唐宋八大家”。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诗歌代表作品有《泊船瓜洲》《登飞来峰》《书湖阴先生壁》《元日》等。散文代表作品有《伤仲永》《祭欧阳文忠公文》。文集今有《王文公文集》《临川先生文集》,后人辑有《周官新义》《诗义钩沉》。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江南岁尽多风雪”描绘了江南岁末风雪交加的寒冷景象,营造出一种萧瑟、压抑的氛围,为后文写红梅做铺垫,同时也借此景抒发了诗人内心可能存在的孤寂、凄凉之感。象征:“江南岁尽多风雪”中的“风雪”象征着诗人在政治生涯中所面临的重重困难和阻碍;“红梅”则象征着诗人自己,虽有冲破困境、带来希望的决心和勇气,但却在现实面前显得力不从心。托物言志:诗人借红梅这一形象来寄托自己的情感和志向。红梅在风雪中绽放却颜色惨淡,象征着诗人在政治改革中虽努力抗争但却处境艰难、壮志难酬。通过对红梅的描写,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愁闷和对理想难以实现的无奈。

2. 分段赏析

《江梅》首句“江南岁尽多风雪”,点明地点是江南,时间为岁末,着重描绘了风雪交加的景象。江南本应是较为温润之地,但岁末却风雪肆虐,这不仅营造出寒冷、萧瑟的氛围,还象征着诗人所处环境的艰难困苦,暗示其政治生涯中遭遇的重重阻碍。第二句“也有红梅漏泄春”,“也有”笔锋一转,在寒冷的风雪背景下引出红梅这一形象。红梅在恶劣环境中“漏泄春”,展现出它冲破寒冬、传递希望的勇气和力量,与首句形成鲜明对比,红梅就像诗人在困境中坚持改革、试图带来新气象的自我写照。第三句“颜色凌寒终惨澹”,对红梅的状态进行了进一步刻画。尽管红梅有冲破寒冬的勇气,但在严寒的侵袭下,它的颜色终究显得惨淡无光。这暗示了诗人虽然满怀壮志,但在强大的反对势力和艰难的现实面前,改革举措难以取得理想效果,处境艰难。末句“不应摇落始愁人”,深化了情感表达。通常人们认为花朵摇落才会引发愁绪,而此句强调红梅即便未到凋零之时,那凌寒中惨淡的模样就已让人愁肠百结。这体现出诗人对红梅命运的怜惜,更借红梅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无奈与哀愁,表达了壮志未酬的苦闷。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王安石《示李叔时二首其一》

下一篇:宋·王安石《句》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