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子衔冤久未平":帝王之子承受冤屈已久未能平息,
# 帝子:指精卫。
"区区微意欲何成":微小而急切的心愿又能如何实现。
# 区区:辛苦。
"情知木石无云补":深知木石无法填补云的空缺,
"待见桑田几变更":只能等待时光的流转,期盼桑田沧海的变迁。
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封于舒、荆,又谥文,故世称临川先生、王荆公、王文公。神宗时,王安石两度为相,推行新法(史称“王安石变法”),由于保守派强烈反对,推行迭遭阻碍。王安石的散文雄健峭拔,名列“唐宋八大家”。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诗歌代表作品有《泊船瓜洲》《登飞来峰》《书湖阴先生壁》《元日》等。散文代表作品有《伤仲永》《祭欧阳文忠公文》。文集今有《王文公文集》《临川先生文集》,后人辑有《周官新义》《诗义钩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同时也是一首咏怀诗。这首诗通过精卫填海的神话意象,抒发了诗人对理想与现实矛盾的深刻思考,以及对坚韧精神的礼赞,体现了王安石作为改革家的执着与悲慨。
2. 写作手法
象征:以精卫“衔冤”之举象征执着不屈的抗争精神,“木石无云补”象征人力难胜天道的困境。前两句通过精卫填海的神话意象,暗喻诗人对现实不公的持久抗争;后两句用木石与桑田的物象对比,展现自然法则与人类意志的永恒矛盾。比喻:“情知木石无云补”诗人以“木石”、“云”作比喻,木石如沉默的磐石,凝结着微末心愿的执念;云似虚无的苍穹,铺展着命运不公的褶皱。既是对自然造化的无力,亦是人间抗争的隐喻。
3. 分段赏析
“帝子衔冤久未平”一句运用拟人化手法展开叙事。“衔冤”二字既暗合精卫鸟衔木填海的自然习性,又以冤屈意象赋予神话人物现实情感。“久未平”的时间跨度与“衔”的持续性动作形成呼应,既暗示悲剧的远古渊源,又展现矢志不渝的精神品格,为全诗奠定悲壮基调。“区区微意欲何成”通过双重否定强化抒情张力。“区区”与“微意”的层递式缩小,与精卫填海的宏大工程形成戏剧性反差。“欲何成”的反问句式打破传统咏物诗常规,既是对神话合理性的理性诘问,又暗含对现实改革困境的隐喻,体现王安石作为政治家的批判性思维特征。“情知木石无云补”展现深刻的认知悖论。“木石”作为具体物质与“云补”的抽象概念构成虚实对照,“无”字以斩钉截铁的否定语气,揭示精卫行为的非理性本质。诗人借神话外壳植入理性内核,在“情知”与“无补”的认知冲突中,折射出改革者清醒认知与执着追求的矛盾心态。“待见桑田几变更”将时间维度推向极致。“待见”的期待性语气与“几变更”的漫长过程形成张力,沧海桑田的巨变意象既消解了精卫行为的当下意义,又在永恒时空中重构其精神价值。这种超越现实功利的哲学思考,彰显宋代士大夫特有的历史观与宇宙意识。
4. 作品点评
整首诗深刻传达了作者对当时社会不公及权贵子弟横行现象的无奈愤慨,同时寄托了对未来变革的期许及对正义的执着追求。诗人以凝练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触动了读者的心弦,共鸣于宋代社会普遍存在的心理状态与价值导向。
下一篇:宋·王安石《苏才翁挽辞二首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