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以任贤使能而兴":国家都是因为任用贤能的人才能兴盛,
# 任贤使能:任用贤能之士。贤,指德行高。能,指有才干。
"弃贤专己而衰":因为不用贤能之人而专凭君主一己之见而衰败。
"此二者":这两点,
"必然之势":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
"古今之通义":古往今来都是这样,
"流俗所共知耳":也是一般人所能认同的。
"何治安之世有之而能兴":可为什么和平安定的时代,有了贤能之人,就能够兴盛,
# 治安:治平,安定。
"昏乱之世虽有之亦不兴":混乱动荡的年代即使有这样的人也不能兴盛呢?
"盖用之与不用之谓矣":这就在于是否任用这些贤能之人了。
"有贤而用":有了贤能的人并加以任用,
"国之福也":这是国家的福气,
"有之而不用":有了贤能的人却不用,
"犹无有也":就像没有一样。
"商之兴也":商朝的兴起,
# 商:商王朝。
"有仲虺、伊尹":有仲虺、伊尹这样的贤臣
# 伊尹:名挚,商之贤相,助汤伐桀灭夏,建立商朝,功劳最大。,仲虺:汤左相,奚仲的后代,见《尚书·仲虺之诰》。伊尹:名挚,商之贤相,助汤伐桀灭夏,建立商朝,功劳最大。
"其衰也":等到衰败时,
"亦有三仁":也有王嘉、傅喜、陈蕃、李固这样众多的贤人。
# 三仁:指纣王时的三位贤臣,微子、箕子和比干。《论语·微子》:“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孔子日:‘殷有三仁焉。’”
"周之兴也":周朝兴起时,
"同心者十人":有与武王同心同德的十位贤臣,
# 同心者十人:《尚书·泰誓》:“予有乱臣十人,同心同德。”乱,治。十人,指周公旦,召公奭,太公望,毕公,荣公,太颠,闳么,散宜生。南宫适,文母。
"其衰也":等到衰败时,
"亦有祭公谋父、内史过":也有祭公谋父、内史过这样的贤臣。
# 内史过:周大夫。,祭公谋父:祭国公,名谋父,为周卿士,曾谏止周穆王周游天下。
"两汉之兴也":两汉兴起时,
"有萧、曹、寇、邓之徒":有萧何、曹参、寇恂、邓禹这样的人,
# 邓:邓禹。皆是西汉、东汉的开国重臣。,寇:寇恂。,曹:曹参。,萧:萧何。
"其衰也":等到衰败时,
"亦有王嘉、傅喜、陈蕃、李固之众":也有王嘉、傅喜、陈蕃、李固这样众多的贤人。
# 陈蕃:汉灵帝时任太傅,与大将军窦武等共谋除宦官曹节等人,事泄被杀。,傅喜:东汉顺帝时任大司农,为人刚毅正直,因反对外戚被梁冀所杀。,王嘉:哀帝时丞相,反对加封宦官董贤,遭迫害,绝食而死。
"魏、晋而下":从魏晋以后,
"至于李唐":一直到唐朝,这样的贤人很多,
"不可遍举":不能全部列举,
"然其间兴衰之世":而这其中有的出现在兴盛的时代,有的出现在衰败的时代,
"亦皆同也":也和上面所说的相同。
"由此观之":由此看来,
"有贤而用之者":有贤能之人并加以任用,
"国之福也":是国家的福气,
"有之而不用":有了贤能的人却不用,
"犹无有也":就像没有一样,
"可不慎欤":对于这种情况,怎么不应该慎重的对待呢?
"今犹古也":现今的情况,和古代是相通的。
"今之天下亦古之天下":现今的天下,就如同古代的天下。
"今之士民亦古之士民":现今的士人和民众,也如同古代的士人和民众。
"古虽扰攘之际":古代在扰动不安的时代,
# 扰攘:指社会动荡不安。
"犹有贤能若是之众":还有像以上所说的那么多的贤能之人,
"况今太宁":何况现今太平安宁,
"岂曰无之":怎么能说没有贤人呢?
"在君上用之而已":这就在于君主和处于上位的人如何任用了。
"博询众庶":广泛地征求百姓的意见,
"则才能者进矣":有才能的人就能进用了;
"不有忌讳":没有忌讳的事情,
"则谠直之路开矣":人们就敢于直言进谏了;
# 谠直:直言。
"不迩小人":不亲近小人,
# 迩:近,亲近。
"则谗谀者自远矣":那些进谗阿谀之人就被疏远了;
"不拘文牵俗":不斤斤计较于文牍细节,受制于世俗之见,
"则守职者辨治矣":主管相关部门的人就能够明辨的处理事务了;
# 辨治:头脑清楚地处理事情。辨:判别,不疑惑。
"不责人以细过":不挑别人的小毛病,
"则能吏之志得以尽其效矣":有办事能力的人就可以按照自己的设想以达到相应的效果了。
"苟行此道":如果能够这样做,
"则何虑不跨两汉、轶三代":还怕不会超越两汉、胜过三代,
# 三代:夏、商、周。,轶:超过、超越。
"然后践五帝、三皇之涂哉":到五帝、三皇那样的盛世么。
# 三皇:上古之三皇,亦有数说,《尚书·大传》以遂人氏、伏義氏,神农氏为三皇。,五帝:有数说,《史记》以黄帝、颛项、帝喾、唐尧、虞舜为五帝。
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封于舒、荆,又谥文,故世称临川先生、王荆公、王文公。神宗时,王安石两度为相,推行新法(史称“王安石变法”),由于保守派强烈反对,推行迭遭阻碍。王安石的散文雄健峭拔,名列“唐宋八大家”。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诗歌代表作品有《泊船瓜洲》《登飞来峰》《书湖阴先生壁》《元日》等。散文代表作品有《伤仲永》《祭欧阳文忠公文》。文集今有《王文公文集》《临川先生文集》,后人辑有《周官新义》《诗义钩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论,也是一篇以咏史为主题的论,通过分析历代王朝兴衰与人才任用的关系,阐述了广开言路、举贤授能的重要性,表达了作者对国家治理的深刻思考和政治理想。
2. 写作手法
对比:“国以任贤使能而兴,弃贤专己而衰。”此句将任用贤才与摒弃贤才所带来的国家兴衰不同结果进行对比,突出兴贤的重要性。“有贤而用,国之福也,有之而不用,犹无有也。”再次通过对比,强调贤才被任用与否对国家的巨大影响。举例论证:“商之兴也,有仲虺、伊尹,其衰也,亦有三仁。”以商朝兴盛和衰落时的贤才为例,证明国家兴衰与任用贤才的关系。“两汉之兴也,有萧、曹、寇、邓之徒,其衰也,亦有王嘉、傅喜、陈蕃、李固之众。”列举两汉兴衰时的众多贤才,进一步论证论点。排比:"博询众庶,则才能者进矣;不有忌讳,则谠直之路开矣;不迩小人,则谗谀者自远矣;不拘文牵俗,则守职者辨治矣;不责人以细过,则能吏之志得以尽其效矣。"连续五组"不"字句构成排比,以相同句式罗列用贤的具体措施,形成节奏鲜明的劝谏气势,增强说理的感染力。"跨两汉、轶三代,然后践五帝、三皇之涂哉"通过"跨""轶""践"三个动词的递进排比,层层推高理想境界,以恢弘的修辞激发统治者励精图治的雄心。
3. 分段赏析
文章开篇即点明“兴贤”的重要意义。王安石直言,国家的兴衰与任用贤能紧密相连,“国以任贤使能兴,弃贤专己而衰”,这是古往今来颠扑不破的真理,世人皆知。治世的兴盛与乱世的衰败,根源便在于对贤才的用与不用。从道理层面推导,有贤才并加以任用,乃是国家之福;若有贤才却弃之不用,便与没有贤才无异。历史也为此提供了诸多例证:商朝兴起时有仲虺、伊尹这样的贤相,衰败时亦有微子、箕子、比干三位仁人;周朝兴起时,有齐心协力的十位贤能之士,衰败时,祭公谋父、内史过等贤才亦在朝。两汉兴起得益于萧何、曹参等名臣,衰败时王嘉、傅喜等贤臣也不乏其人。魏晋至唐,贤才更是数不胜数。由此可见,贤才始终存在,国家兴衰全系于对他们的任用,“兴贤”之重要性不言而喻。作者以“可不慎欤?”反向强调,足见对待“兴贤”需万分慎重。明晰“兴贤”的重要性后,如何“兴贤”便成为关键。古今同理,同样的华夏大地,同样的黎民百姓,古代乱世尚贤才辈出,如今太平盛世,贤才必然更多。关键在于君主是否重视,能否“兴贤”。王安石连用五个“则”字条件句,阐明“兴贤”之法:广泛征求民众意见,让贤才得以举荐;广开言路,使贤才能够崭露头角并施展才华;疏远小人,杜绝谗言谄媚,让贤才获得提拔重用;不拘泥于繁文缛节,让贤才大胆履职、明辨是非;不苛责小过,使官员能放开手脚,充分发挥才能。若能如此,国家定能超越两汉与三代,达至三皇五帝的盛世之景。这一美好愿景,再次呼应开篇观点,进一步阐明“兴贤”主旨。
# 全文虽仅有三百多字,但主旨集中,论证充分,说理透彻,语言明快简练,表达了王安石关心国事,振兴宋廷,以天下为己任的理想和愿望,同时也体现了作者政论文笔力劲健,感情充沛,富有说服力的特点。
现代吉林大学中文系教授喻朝刚《王安石诗文鉴赏辞典》
上一篇:宋·王安石《送萧山钱著作》
下一篇:宋·王安石《送张颉仲举知奉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