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tiě
chuáng

朝代:宋作者:王安石浏览量:1
zuó
chū
wéi
hǎi
shàng
xíng
xié
lái
wǎng
kàn
cháo
shēng
jīn
shēn
shì
西
guī
huí
shǒu
shān
chuān
jué
yǒu
qíng

译文

回忆起当初我初次踏上海上航程,夕阳西下时来来去去观看潮水涌生。如今,我已成为即将西归的旅人,回头眺望鄞县的山川,心中满是眷恋与不舍,仿佛这山川也饱含深情。

逐句剖析

"忆昨初为海上行":回忆起当初我初次踏上海上航程,

"日斜来往看潮生":夕阳西下时来来去去观看潮水涌生。

"如今身是西归客":如今,我已成为即将西归的旅人,

# 客:原作去,据张本改。

"回首山川觉有情":回头眺望鄞县的山川,心中满是眷恋与不舍,仿佛这山川也饱含深情。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铁幢浦》是北宋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创作的七言绝句,现存于《临川先生文集》《王文公文集》等典籍。诗中以今昔对照为脉络,前二句追忆初赴海上行程,日落时分观潮起潮落,勾勒壮阔且充满初遇之感的画面;后二句写当下西归之境,回望往昔遍历的山川,满溢眷恋。借舟行海上、西归回望的场景转换,抒发离任时对鄞县山川的不舍。全诗以简洁笔触、今昔对比之法,传递深沉情感,尽显王安石诗歌含蓄且意蕴厚重的风格。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封于舒、荆,又谥文,故世称临川先生、王荆公、王文公。神宗时,王安石两度为相,推行新法(史称“王安石变法”),由于保守派强烈反对,推行迭遭阻碍。王安石的散文雄健峭拔,名列“唐宋八大家”。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诗歌代表作品有《泊船瓜洲》《登飞来峰》《书湖阴先生壁》《元日》等。散文代表作品有《伤仲永》《祭欧阳文忠公文》。文集今有《王文公文集》《临川先生文集》,后人辑有《周官新义》《诗义钩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该诗创作于1050年王安石鄞县任满西归的节点。2022年,宁波教育博物馆经考证明确,诗人借助“海上行”与“西归客”的时空流转,细腻铺陈出离任时刻,对治地眷恋、宦途感慨等交织的复杂心境。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羁旅抒情的七言绝句。描绘了初行海上观潮、如今西归回首山川的场景,营造出壮阔又饱含眷恋的意境,表达了诗人离任鄞县时对当地山川的不舍之情。

2. 写作手法

对比:“忆昨初为海上行”,回溯往昔初涉海上的情景,“如今身是西归客”聚焦当下西归的身份与心境,以往昔舟行观潮的出发之态,对比如今离任返程的归客视角,在时间与身份转变中,凸显对鄞县山川由初遇至离别时积累的眷恋,强化情感落差与沉淀。直抒胸臆:“回首山川觉有情”,摒弃委婉铺垫,直接以“觉有情”袒露心怀,将对鄞县山川的不舍、眷恋毫无保留地抒发,把旅途及任职期间沉淀的情感,借回望山川的瞬间,以简洁直白的表述直击心境,让离任时的情愫清晰可感。

3. 分段赏析

首句:“忆昨初为海上行”,此句以回忆起笔,“忆昨”二字,瞬间将对地点的回忆拉回到往昔初赴鄞县、海上行程的场景,为后文追溯治水实践埋下伏笔,简洁勾勒出故事起点,唤起人对诗人履职初期情境的好奇,也为全诗奠定怀旧又带深沉感慨的情感基调。次句:“日斜来往看潮生”,“日斜”点明时间,营造出独特的黄昏氛围,增添画面的诗意与厚重感。“来往看潮生”是关键,从现实意义看,契合王安石鄞县治水的实践——反复观察潮汐涨落,为水利治理积累一手经验,尽显出实干精神;从文学意象层面,如2022年研究所述,潮起潮落恰似诗人政治抱负的涌动,“看潮生”暗喻他对经世致用、造福百姓理想的执着追求,潮的动态与力量,成为抱负的生动投射。第三句:“如今身是西归客”,“如今”实现了回忆的切换,从往昔回忆转入当下处境。“西归客”明确身份转变,离任之际,身份的落差让过往在鄞县的经历愈发清晰珍贵,“身是”二字,带着对人生角色转换的感慨,为末句直抒眷恋之情做铺垫,悄然渲染出不舍、怅惘的情绪。末句:“回首山川觉有情”,“回首”动作,饱含对鄞县岁月的深情回望,“山川”是具象载体,承载着诗人治水的足迹、与百姓共处的记忆。“觉有情”直抒胸臆,将对鄞县山川的眷恋、对这段任职生涯的珍视,凝聚成真挚情感。山川本无情,因诗人投入心血与情感,便“觉有情”,这种主观感受的抒发,让离任的复杂心境(不舍、欣慰、怅惘等)全然呈现,使全诗情感达到顶点。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王安石《次韵冲卿过睢阳》

下一篇:宋·王安石《示宝觉二首其一》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