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蕖耐夏复宜秋":芙蕖既能耐受夏日的炎热又适宜在秋天生长,
# 耐:一作“奈”。
"一种今年便满沟":种下一种,今年就长满了沟渠。
# 便:一作“已”。
"南荡东陂无此物":南边的湖荡和东边的池塘没有芙蕖这种植物,
"但随深浅见游鯈":只能随着水的深浅看到游动的白鲦鱼。
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封于舒、荆,又谥文,故世称临川先生、王荆公、王文公。神宗时,王安石两度为相,推行新法(史称“王安石变法”),由于保守派强烈反对,推行迭遭阻碍。王安石的散文雄健峭拔,名列“唐宋八大家”。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诗歌代表作品有《泊船瓜洲》《登飞来峰》《书湖阴先生壁》《元日》等。散文代表作品有《伤仲永》《祭欧阳文忠公文》。文集今有《王文公文集》《临川先生文集》,后人辑有《周官新义》《诗义钩沉》。
1. 写作手法
对比:“南荡东陂无此物,但随深浅见游鯈”,将南荡东陂没有芙蕖,只能见到游鱼的场景,与前面芙蕖满沟的景象进行对比,突出芙蕖在某些地方生长繁茂,而在其他地方却不见踪迹的特点,从而强调芙蕖分布的独特性。白描:“芙蕖耐夏复宜秋,一种今年便满沟”,直接描述芙蕖能耐受夏天的炎热,也适宜在秋天生长,种下后当年就长满沟渠,以简洁质朴的语言,不加修饰地展现芙蕖的生长习性和旺盛的生命力。
2. 分段赏析
诗的前两句“芙蕖耐夏复宜秋,一种今年便满沟”,诗人以简洁的语言,直接描绘芙蕖的特性。它既能适应夏日的酷热,又能在秋天茁壮成长,而且只要种下,当年就能让沟渠布满芙蕖,生动地展现出芙蕖顽强的生命力和快速的繁殖能力,让读者感受到芙蕖的生机勃勃。后两句“南荡东陂无此物,但随深浅见游鯈”,诗人笔锋一转,说在南边的湖荡和东边的池塘,却没有芙蕖的身影,在那里只能看到随着水的深浅游动的白鲦鱼。这就与前面芙蕖满沟形成鲜明对比,通过不同地域景观的对照,更加突出芙蕖生长分布的独特性,也从侧面烘托出诗人对芙蕖满沟这一独特景观的喜爱与赞美之情,使整首诗的意境更加丰富。
下一篇:宋·王安石《扬雄二首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