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为马":世人把鹿说成马,
"龙为蛇":将龙当作蛇,
"凤皇避罗麟避罝":凤凰躲避罗网,麒麟躲开兽夹。
"天下逃难不知数":天下逃亡的人不计其数,
"入海居岩皆是家":躲进海岛、隐居山岩,四海为家。
"武陵源中深隐人":武陵桃花源里隐居的人们,
"共将鸡犬栽桃花":一起带着鸡犬安居,栽种桃花。
"花开记春不记岁":花开只记春天不记年月,
"金椎自劫博浪沙":如同张良在博浪沙挥金椎刺杀秦始皇。
"亦殊商颜采芝草":也不同商山四皓采灵芝,
"唯与少长亲胡麻":他们只与老少亲近,种植胡麻。
"岂意异时渔者入":哪料到后来有渔人闯入,
"各各因问人间赊":各自询问人间世事的遥远。
"秦已非秦孰为汉":秦朝早已不是秦朝,哪还有汉朝,
"奚论魏晋如割瓜":更别说魏晋,如同切瓜般更迭。
"英雄灭尽有石阙":英雄消亡只剩石碑,
"智惠屏去无年华":智慧被摒弃,岁月无痕。
# 智惠:夏校:疑为慧误。
"俗骨思归一相送":桃源人送俗人渔夫归去,
"慎勿与世言云霞":叮嘱他切勿对外提起仙境。
"出洞沿溪梦寐觉":渔夫出洞沿溪而行,恍如梦中,
"物景都失同回槎":景物消失,如同乘木筏返回人间。
"心寄草树欲复往":他心念桃源想再寻访,
"山幽水乱寻无涯":却因山深水乱,再也找不到路。
宋代诗坛重要诗人
梅尧臣(1002~1060),北宋诗人。字圣俞,宣州宣城(今属安徽)人,宣城古名宛陵,故世称宛陵先生。少时应进士不第。以叔父门荫入仕,历任州县属官。中年后赐进士出身,授国子监直讲,官至都官员外郎。梅尧臣在宋代诗坛具有很高的地位,在诗歌理论和创作实践方面均有建树,刘克庄称其为宋诗的“开山祖师”。其与欧阳修并称“欧梅”,又与苏舜钦并称“苏梅”。他的诗歌注重政治内容,致力于反映社会矛盾和民生疾苦,风格力求平淡。亦能文,其散文风格与诗相类。代表作品有《鲁山山行》《故原战》《襄城对雪》等。著有《宛陵先生文集》。
1. 分段赏析
“鹿为马,龙为蛇,凤皇避罗麟避罝”:开篇用三个反常的比喻,描绘出一个黑白颠倒的乱世。鹿被说成马,龙被当作蛇,连祥瑞的凤凰和麒麟都要躲避捕猎的罗网,暗示当时社会是非混淆、贤士避祸的现状。“天下逃难不知数,入海居岩皆是家”:这两句直接描写百姓流离失所的惨状。天下逃难的人多得数不清,躲到海岛、隐居山岩成了普遍现象,反映出动荡时局下民不聊生的现实。“武陵源中深隐人,共将鸡犬栽桃花”:笔锋一转,引出桃花源中的隐居生活。这里的人们带着家畜一起栽种桃花,过着与世隔绝的农耕生活,画面恬淡自然。“花开记春不记岁,金椎自劫博浪沙”:前句写桃源人无忧无虑,只记花开时节不计年月;后句突然插入张良刺秦的典故,暗示外界仍在经历政权更迭的动荡。“亦殊商颜采芝草,唯与少长亲胡麻”:用商山四皓采灵芝的典故作对比,突出桃源人更接地气的生活。他们不追求仙药,只和乡亲们一起种植胡麻,过着朴实无华的农耕生活。“岂意异时渔者入,各各因问人閒赊”:写渔人偶然闯入后,双方互相询问世间消息。一个“赊”字用得巧妙,既指时间久远,又暗含对世事变迁的感慨。“秦已非秦孰为汉,奚论魏晋如割瓜”:这是全诗最犀利的议论。秦朝早已灭亡,汉朝也不复存在,更不用说后来的魏晋,政权更替就像切瓜一样频繁,表达对历史循环的深刻洞察。“英雄灭尽有石阙,智惠屏去无年华”:英雄化为尘土,只留下石阙遗迹;智慧被时代抛弃,岁月不留痕迹。两句充满历史虚无感的慨叹,笔调沉郁苍凉。“俗骨思归一相送,慎勿与世言云霞”:写桃源人送别渔夫时的叮嘱。称外界之人为“俗骨”,嘱咐他不要对外说起这里的仙境,流露出对尘世的疏离与警惕。“出洞沿溪梦寐觉,物景都失同回槎”:写渔夫离开时的恍惚感受。出洞后恍如大梦初醒,沿途景物都消失了,就像乘木筏从仙境返回人间,营造出亦真亦幻的意境。“心寄草树欲复往,山幽水乱寻无涯”:结尾写渔夫想重返桃源却不得其路。虽然心系那片草木,但山深水乱再也找不到路,留下无限怅惘,暗喻理想之境的可遇不可求。
上一篇:宋·孙洙《河满子·秋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