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氏已沉死":屈原已经投江而死,
"楚人衰不容":楚地的人哀伤他不被当世容纳。
# 不容:指屈原贤能却不为楚王所容而遭放逐,故楚人哀之。
"何尝奈谗谤":又怎么能奈何那些谗言诽谤呢,
# 奈:奈何,对付。
"徒欲却蛟龙":只是白白地希望驱赶蛟龙。
# 却:退。
"未泯生前恨":生前的遗憾并没有消除,
# 泯:灭,消。
"而追没后踪":却在他死后追寻他的踪迹。
"沅湘碧潭水":沅水和湘水的碧绿潭水,
"应自照千峰":应该依然映照出千万山峰。
宋代诗坛重要诗人
梅尧臣(1002~1060),北宋诗人。字圣俞,宣州宣城(今属安徽)人,宣城古名宛陵,故世称宛陵先生。少时应进士不第。以叔父门荫入仕,历任州县属官。中年后赐进士出身,授国子监直讲,官至都官员外郎。梅尧臣在宋代诗坛具有很高的地位,在诗歌理论和创作实践方面均有建树,刘克庄称其为宋诗的“开山祖师”。其与欧阳修并称“欧梅”,又与苏舜钦并称“苏梅”。他的诗歌注重政治内容,致力于反映社会矛盾和民生疾苦,风格力求平淡。亦能文,其散文风格与诗相类。代表作品有《鲁山山行》《故原战》《襄城对雪》等。著有《宛陵先生文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怀古诗。在端午节这一天,诗人追思屈原。诗中讲述屈原因遭谗谤不被容纳而沉江,楚人对其表示哀悼。尽管屈原无力抗拒谗言诽谤,却仍想用自己的方式驱赶蛟龙。他生前的遗憾未能消除,而人们在他死后才开始追寻他的踪迹。最后以沅湘水映照千峰的景象作结,营造出一种深沉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对屈原的同情、对其遭遇的愤慨以及对历史变迁和自然永恒的思考。
2. 写作手法
用典:整首诗围绕屈原沉江这一典故展开,借屈原的故事表达情感,使诗歌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引发读者对屈原命运的关注与同情。借景抒情:“沅湘碧潭水,应自照千峰”,借沅湘碧潭水映照千峰的景象,以自然的永恒与历史人物的消逝形成对比,表达出对屈原的怀念以及对历史兴衰的感慨,情景交融,韵味悠长。
3. 分段赏析
首联“屈氏已沉死,楚人衰不容。”直接点明屈原已沉江离世,而楚人对他不被当世容纳的命运深感哀伤,奠定了全诗对屈原命运惋惜与同情的基调。颔联“何尝奈谗谤,徒欲却蛟龙。”此联表达对屈原遭遇的无奈,他无法抵抗谗言诽谤,投江后人们投食等行为也只是徒劳地希望驱赶蛟龙保护屈原的身体,进一步体现出屈原命运的悲惨以及时人对他的怀念。颈联“未泯生前恨,而追没后踪。”强调屈原生前的遗憾并未因死亡而消除,而人们在他死后才开始追寻他的踪迹,暗示对屈原生前遭受不公的愤慨以及对其死后追思的复杂情感。尾联“沅湘碧潭水,应自照千峰。”描绘沅湘碧潭水静静映照千峰的画面,以景结情,借自然的永恒与宁静,衬托出屈原命运的悲剧性,同时引发对历史与自然关系的思考,使诗歌的意境更加深远。
上一篇:宋·周邦彦《菩萨蛮·梅雪》
下一篇:宋·周邦彦《六丑·落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