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yuè

朝代:宋作者:梅尧臣浏览量:3
shì
chén
chǔ
rén
shuāi
róng
cháng
nài
chán
bàng
què
jiāo
lóng
wèi
mǐn
shēng
qián
hèn
ér
zhuī
hòu
zōng
yuán
xiāng
tán
shuǐ
yīng
zhào
qiān
fēng

译文

屈原已经投江而死,楚地的人哀伤他不被当世容纳。又怎么能奈何那些谗言诽谤呢,只是白白地希望驱赶蛟龙。生前的遗憾并没有消除,却在他死后追寻他的踪迹。沅水和湘水的碧绿潭水,应该依然映照出千万山峰。

逐句剖析

"屈氏已沉死":屈原已经投江而死,

"楚人衰不容":楚地的人哀伤他不被当世容纳。

# 不容:指屈原贤能却不为楚王所容而遭放逐,故楚人哀之。

"何尝奈谗谤":又怎么能奈何那些谗言诽谤呢,

# 奈:奈何,对付。

"徒欲却蛟龙":只是白白地希望驱赶蛟龙。

# 却:退。

"未泯生前恨":生前的遗憾并没有消除,

# 泯:灭,消。

"而追没后踪":却在他死后追寻他的踪迹。

"沅湘碧潭水":沅水和湘水的碧绿潭水,

"应自照千峰":应该依然映照出千万山峰。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五月五日》是宋代诗人梅尧臣的诗作。创作于庆历五年(1045年),彼时44岁的梅尧臣身处汴京。在众多端午主题的诗歌中,这首诗立意独树一帜,令人深思。诗中梅尧臣以看似责备的口吻展开叙述:屈原投江,楚人悲痛他不被楚王接纳,可在屈原生前,众人又何曾抵制过那些诋毁、陷害他的谗言?屈原离世后,人们才想着驱赶蛟龙来护佑他灵魂安稳,这岂不是徒劳无功?屈原在世时未能助其消弭遗憾,死后才去追寻他的英灵,又有什么意义呢?如今,湘江屈潭之水想必依旧倒映着两岸连绵青山,默默无言。稍加思索便能察觉,诗中蕴含着强烈的悲愤之情,言外之意深长。联系两年前范仲淹庆历革新运动的失败,不难看出梅尧臣此诗是有所感而发,借端午对屈原的追思,隐晦地抒发对现实政治的感慨与忧思。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宋代诗坛重要诗人

梅尧臣(1002~1060),北宋诗人。字圣俞,宣州宣城(今属安徽)人,宣城古名宛陵,故世称宛陵先生。少时应进士不第。以叔父门荫入仕,历任州县属官。中年后赐进士出身,授国子监直讲,官至都官员外郎。梅尧臣在宋代诗坛具有很高的地位,在诗歌理论和创作实践方面均有建树,刘克庄称其为宋诗的“开山祖师”。其与欧阳修并称“欧梅”,又与苏舜钦并称“苏梅”。他的诗歌注重政治内容,致力于反映社会矛盾和民生疾苦,风格力求平淡。亦能文,其散文风格与诗相类。代表作品有《鲁山山行》《故原战》《襄城对雪》等。著有《宛陵先生文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怀古诗。在端午节这一天,诗人追思屈原。诗中讲述屈原因遭谗谤不被容纳而沉江,楚人对其表示哀悼。尽管屈原无力抗拒谗言诽谤,却仍想用自己的方式驱赶蛟龙。他生前的遗憾未能消除,而人们在他死后才开始追寻他的踪迹。最后以沅湘水映照千峰的景象作结,营造出一种深沉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对屈原的同情、对其遭遇的愤慨以及对历史变迁和自然永恒的思考。

2. 写作手法

用典:整首诗围绕屈原沉江这一典故展开,借屈原的故事表达情感,使诗歌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引发读者对屈原命运的关注与同情。借景抒情:“沅湘碧潭水,应自照千峰”,借沅湘碧潭水映照千峰的景象,以自然的永恒与历史人物的消逝形成对比,表达出对屈原的怀念以及对历史兴衰的感慨,情景交融,韵味悠长。

3. 分段赏析

首联“屈氏已沉死,楚人衰不容。”直接点明屈原已沉江离世,而楚人对他不被当世容纳的命运深感哀伤,奠定了全诗对屈原命运惋惜与同情的基调。颔联“何尝奈谗谤,徒欲却蛟龙。”此联表达对屈原遭遇的无奈,他无法抵抗谗言诽谤,投江后人们投食等行为也只是徒劳地希望驱赶蛟龙保护屈原的身体,进一步体现出屈原命运的悲惨以及时人对他的怀念。颈联“未泯生前恨,而追没后踪。”强调屈原生前的遗憾并未因死亡而消除,而人们在他死后才开始追寻他的踪迹,暗示对屈原生前遭受不公的愤慨以及对其死后追思的复杂情感。尾联“沅湘碧潭水,应自照千峰。”描绘沅湘碧潭水静静映照千峰的画面,以景结情,借自然的永恒与宁静,衬托出屈原命运的悲剧性,同时引发对历史与自然关系的思考,使诗歌的意境更加深远。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周邦彦《菩萨蛮·梅雪》

下一篇:宋·周邦彦《六丑·落花》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