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hěn
yuán
èr
shǒu

朝代:宋作者:陆游浏览量:1
chéng
shàng
xié
yáng
huà
jiǎo
āi
shěn
yuán
fēi
jiù
chí
tái
shāng
xīn
qiáo
xià
chūn
绿
céng
shì
jīng
hóng
鸿
zhào
yǐng
lái

译文

斜阳下城墙上的画角声仿佛也在哀痛,沈园已经不是原来的池阁亭台。那座令人伤心的桥下依然碧绿的春水,曾经照映出她那么美丽的身影。

逐句剖析

"城上斜阳画角哀":斜阳下城墙上的画角声仿佛也在哀痛,

# 画角:涂有色彩的军乐器,发声凄厉哀怨。,斜阳:偏西的太阳。

"沈园非复旧池台":沈园已经不是原来的池阁亭台。

"伤心桥下春波绿":那座令人伤心的桥下依然碧绿的春水,

"曾是惊鸿照影来":曾经照映出她那么美丽的身影。

# 惊鸿:语出三国魏曹植《洛神赋》句“翩若惊鸿”,以喻美人体态之轻盈。这里指唐琬。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沈园二首(其一)》是南宋诗人陆游晚年创作的七言绝句。此诗以沈园为背景,通过对故地景色的描写与往昔回忆的交织,抒发了诗人对前妻唐氏的深切怀念与爱情悲剧的沉痛感慨。诗中“城上斜阳画角哀”以衰败景象渲染凄凉氛围,“沈园非复旧池台”点明物是人非的沧桑感;后两句“伤心桥下春波绿”以乐景衬哀情,“曾是惊鸿照影来”则借比喻与对比,将眼前绿波与记忆中唐氏的倩影并置,深化了时光流逝与爱情永恒的矛盾。全诗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以简练意象承载复杂情感,语言平易而意境深远,被誉为“血泪凝成的悼亡诗”,既展现了陆游对爱情的执着,也折射出封建礼教下个人命运的无奈,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与历史共鸣。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爱国诗人,南宋“中兴四大家之一”

陆游(1125~1210),南宋爱国诗人。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生当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受家庭中爱国思想的熏陶;投身军旅后,主张坚决抗金;晚年退居家乡,收复中原的信念始终不渝。陆游与尤袤、杨万里、范成大并称“中兴四大家”。陆游诗诸体兼备,古体、近体、五言、七言均擅长。其诗歌突出特点是充满爱国忧民的激情,陆游还有大量描写山水风光、赠酬友人、抒写个人情怀之作,清新灵动,富于生活情趣。诗歌今存九千余首,为历代诗人之冠。陆游也擅长词,兼具清旷超迈、沉郁苍凉、纤丽之风,亦有寓意高远之作。代表作品有《关山月》《书愤》《示儿》《钗头凤》等。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沈园二首(其一)》是陆游晚年对前妻唐氏(唐婉)的悼亡之作。陆游与唐婉本是青梅竹马,因封建礼教压迫被迫离异。数十年后(约1155年),二人在沈园意外重逢,唐婉以酒肴相待,陆游感慨万千,题《钗头凤》词于壁,倾诉“山盟虽在,锦书难托”的痛苦。唐婉读后抑郁而终,这段爱情悲剧成为陆游毕生无法释怀的伤痛。他晚年多次重游沈园,触景生情,写下《沈园二首》。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悼亡诗。此诗借沈园衰败的春日景象写出了诗人对亡妻的深切怀念与对命运无常的沉痛感慨。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诗的开篇“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诗人借城上斜阳、画角哀鸣以及已非旧时模样的沈园池台等景象,营造出一种衰败、凄凉的氛围,将自己内心的哀伤、惆怅之情融入到这些景物之中,使景中含情,情因景显。“伤心桥下春波绿”一句同样是借景抒情,桥下碧绿的春水本是充满生机的景象,但在诗人眼中,却因曾经与唐氏的回忆而带上了伤心的色彩,以乐景写哀情,更增哀伤。比喻:“曾是惊鸿照影来”一句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唐氏比作“惊鸿”,形象地描绘出唐氏当年的美丽、轻盈和灵动,仿佛她的身影如惊飞的鸿雁般在诗人的记忆中一闪而过,给人留下深刻而美好的印象,同时也表达出诗人对唐氏的深深眷恋和赞美之情。以景结情:诗歌结尾“曾是惊鸿照影来”,诗人没有直接抒发自己内心的悲痛之情,而是以桥下春波中曾经倒映过唐氏身影的画面结束全诗,将无尽的思念和哀伤融入到这一特定的景象之中,让读者在想象中感受到诗人内心的痛苦和无奈,给人以回味无穷的艺术效果。

3. 分段赏析

《沈园二首(其一)》前两句斜阳”“画角”“旧池台”构成衰败意象群。夕阳西沉的颓势、画角呜咽的哀音,与沈园残破的池台相互映衬,营造出凄凉、孤寂的氛围。“非复旧池台”以今昔对比,暗喻时光流逝与人事变迁。诗人借景抒情,将对唐婉的思念与对命运的无奈融入景物描写中,奠定全诗哀伤基调。后两句由“伤心”一词直抒胸臆,转入对往事的追思。“曾是”一词将现实与回忆割裂,形成时空对照,深化了“物是人非”的悲剧感。结尾以景结情,余韵悠长。

4. 作品点评

《沈园二首(其一)》是陆游晚年创作的悼亡诗,这首诗以沈园为情感原点,将个人爱情悲剧升华为对生命无常的哲学思考,既展现了封建礼教下个体的无力感,又彰显了人性对命运的不屈抗争。其艺术感染力不仅在于语言的精妙,更在于它以真实的情感叩击人心,是中国古代文学中“情”与“理”完美结合。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无此绝等伤心之事,亦无此绝等伤心之诗。就百年论,谁愿有此事?就千年论,不可无此诗。

近代陈衍《宋诗精华录》

# 陆游作此诗时已七十五岁。四十多年前发生的悲剧,一直啮嚼着老诗人的心。故地重游,触景生情,仍禁不住伤心泪下。

现代徐中玉、金启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陆游《社日》

下一篇:宋·陆游《到严十五晦朔郡酿不佳求于都下既不时至欲借》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