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君故隐两经秋":桐君山的隐士旧居,我已经在这里度过了两个秋天,
"小院孤灯夜夜愁":小院里孤灯相伴,夜夜都充满了忧愁。
"名酒过于求赵璧":美酒难得,就像求取和氏璧一样困难,
"异书浑似借荆州":美酒难得,就像求取和氏璧一样困难
"溪山胜处身难到":严州的山水虽美,但我却无心前往,
"风月佳时事不休":风月虽好,但我却无暇欣赏。
"安得连车载郫酿":何时能有连车载满郫筒酒,
# 连车载:别集本作云车载。
"金鞭重作浣花游":让我挥动金鞭,重游浣花溪呢。
爱国诗人,南宋“中兴四大家之一”
陆游(1125~1210),南宋爱国诗人。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生当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受家庭中爱国思想的熏陶;投身军旅后,主张坚决抗金;晚年退居家乡,收复中原的信念始终不渝。陆游与尤袤、杨万里、范成大并称“中兴四大家”。陆游诗诸体兼备,古体、近体、五言、七言均擅长。其诗歌突出特点是充满爱国忧民的激情,陆游还有大量描写山水风光、赠酬友人、抒写个人情怀之作,清新灵动,富于生活情趣。诗歌今存九千余首,为历代诗人之冠。陆游也擅长词,兼具清旷超迈、沉郁苍凉、纤丽之风,亦有寓意高远之作。代表作品有《关山月》《书愤》《示儿》《钗头凤》等。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生活诗。诗中通过描绘诗人在严州任上的生活情景,表达了对美酒、书籍的渴望,以及对游山玩水的向往,同时流露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现实困境的无奈。首联点明时间,暗示诗人身处偏远之地,夜夜孤灯相伴,充满愁绪。中间两联通过典故和对比,表达了诗人对美酒难求、书籍难借的感慨,以及对美景和良辰无法享受的遗憾。尾联则通过想象,希望能有车载美酒,重游故地,流露出对自由闲适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的无奈。整首诗情感丰富,展现了诗人细腻的心境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2. 写作手法
用典:颔联“名酒过于求赵璧,异书浑似借荆州。”运用典故,以“求赵璧”比喻美酒难得,以“借荆州”比喻借书不易,生动地表达了诗人对美酒和书籍的渴望。虚实结合:诗人通过对现实生活的描写(“小院孤灯夜夜愁”)与对理想生活的想象(“安得连车载郫酿,金鞭重作浣花游”)相结合,既展现了生活的无奈,又表达了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以小见大:“桐君故隐两经秋,小院孤灯夜夜愁。名酒过于求赵璧,异书浑似借荆州。溪山胜处身难到,风月佳时事不休。安得连车载郫酿,金鞭重作浣花游。”诗中虽未直接表达忧国之心,但从诗人对生活琐事的愁闷中,可以感受到其内心深处的忧国情怀。这种情感的隐喻,使诗歌的内涵更加丰富。
3. 分段赏析
首联:“桐君故隐两经秋,小院孤灯夜夜愁。”首联点明时间与环境,诗人提到自己在桐君山隐居已近两年,小院中孤灯相伴,夜夜愁苦,没有一天是快乐的。这里通过“小院孤灯”营造出一种孤独、清冷的氛围,为全诗奠定了愁苦的基调。诗人并未直接点明愁苦的原因,而是通过环境描写引出下文。颔联:“名酒过于求赵璧,异书浑似借荆州。”颔联以典故入诗,诗人用“求赵璧”和“借荆州”两个典故来形容美酒难求、异书难得。赵璧是战国时期价值连城的美玉,荆州则是三国时期兵家必争之地,诗人借此暗示自己在物质和精神上的匮乏。然而,这种“愁”并非单纯因为物质的匮乏,而是通过这种描写,引出内心深处的忧愁。颈联:“溪山胜处身难到,风月佳时事不休。”颈联进一步描写诗人内心的无奈。尽管严州(桐君山所在地)风景优美,诗人却因“身难到”而无法尽情游赏;即便有“风月佳时”,也因“事不休”而无暇顾及。这里的“事不休”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忧国之情,即使身处山水之间,也无法忘怀国家大事。尾联:“安得连车载郫酿,金鞭重作浣花游。”尾联以豪放的笔触收束全篇。诗人希望得到连车的美酒,再次畅游浣花溪(成都附近,陆游曾在此游历)。表面上看,诗人似乎在表达对美酒和游园的向往,但结合诗题“无以度日,殊闷也。”以及陆游的忧国情怀,这种“愁闷”并非仅仅因为物质匮乏或生活无聊,而是源于对国家命运的担忧。诗人以豪放的激情表达内心的忧愁,使全诗的境界更加深远。
4. 作品点评
《到严十五晦朔郡酿不佳求于都下既不时至欲借》诗中提到的“浣花重游”与“连车郫酿”,并非单纯的游玩与饮酒,而是诗人对理想生活的寄托。严州的山水虽美,郡酿虽有,但诗人却因现实的困境而无法尽情享受。相比之下,诗人对“连车载郫酿”与“金鞭重作浣花游”的向往,实则反映了他对重新得到朝廷重用、施展抱负的渴望。这种情感并非简单的牢骚,而是诗人忧国忧民、壮志未酬的隐喻。陆游一生以恢复中原为己任,但屡遭排挤,壮志难酬。这首诗正是他内心情感的真实写照。诗人通过饮酒与游赏的渴望,隐喻了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现实的无奈与惆怅。只有结合陆游的爱国情怀和一生的抱负,才能真正理解这首诗的深刻内涵。
上一篇:宋·陆游《沈园二首(其一)》
下一篇:宋·陆游《好事近·十二之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