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中松柏愈青青":大雪倾压下的松柏愈发青翠苍劲,
"扶植纲常在此行":维护国家和社会的伦理道德的重任就在我这一次行程上了。
# 纲常:即封建社会所遵从的“三纲五常”。“三纲”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是“仁、义、礼、智、信”。这里特指“君为臣纲”。
"天下久无龚胜洁":现在的世上难道没有像龚胜那样高洁的义士?
# 龚胜:西汉末年正直官员,王莽掌权时告老还乡,王莽篡汉,强征他做官,他拒不接受任命,表示“岂以一身事二姓”,绝食而卒。,久:一作岂。
"人间何独伯夷清":人世间不单单只有伯夷那般清高的人。
# 伯夷:商末孤竹君长子,武王伐纣,与弟弟叔齐一起扣马谏阻,武王灭商后,二人耻食周粟,采薇而食,饿死于首阳山。
"义高便觉生堪舍":高扬大义便觉得生命也可以放弃,
# 义高:以忠义为高。
"礼重方知死甚轻":重视礼教才知道死亡非常微不足道。
# 礼重:以礼为重。礼:泛指封建社会等级制的社会规范和道德规范。
"南八男儿终不屈":南霁云真是堂堂男子,最终不肯屈服。
# 南八:唐代南霁云,排行第八,故称南八。安史之乱中跟随张巡坚守睢阳,城陷后不屈而死。
"皇天上帝眼分明":上苍的眼睛雪亮,一定可以看到这样的忠义行为。
宋末元初文学家
谢枋得(1226~1289),宋末元初文学家。字君直,号叠山,信州弋阳(今属江西)人。曾担任六部侍郎,他与文天祥同科中进士。曾因出题指摘贾似道而被罢斥,后率兵抗元,城陷流亡,屡拒元朝征召,终被拘至大都绝食而死。其诗以忠义见称,慷慨激烈,或沉痛苍凉。其文推尊欧、苏,对宋末文风颇表不满,指出“文体卑陋极矣”,于是以振兴斯文自任。代表作品有《文章轨范》《初到建宁赋诗一首》《武夷山中》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写言志抒怀题材的七言律诗,借雪中松柏常青的景象,以及龚胜、伯夷、南霁云等忠臣义士的典故,写出了诗人坚守气节、舍生取义的决心与维护纲常伦理的使命担当,表达了面对强权绝不屈服的凛然正气和视死如归的壮志豪情。
2. 写作手法
用典:颔联援引龚胜、伯夷的典故,借二人坚守气节的事迹,自比先贤,表明自身宁死不屈的决心;尾联化用南霁云的典故,以其拒降赴死的壮举自况,彰显视死如归的浩然正气。这些典故的运用,不仅丰富了诗歌内涵,更将个人气节与历史忠义传统相联结,使诗人忠义报国、舍生取义的情怀更具感染力与厚重感。比兴:开篇“雪中松柏愈青青”,借松柏于严寒中依然苍翠挺拔的自然特性,比附诗人身处元朝强权压迫下坚守气节、不屈不挠的品格,既形象呈现出坚韧之态,又暗含诗人绝不向命运低头的决心,为全诗奠定刚正基调;“扶植纲常在此行”则顺势而起,由物及人,点明此行捍卫纲常伦理的使命,将比兴与直抒胸臆结合,让抽象的忠义精神化作具体可感的意象,使诗歌在含蓄与直白间,有力传递出舍生取义的崇高信念。
3. 分段赏析
这首诗的首联以坦诚直白的笔触,向送别之人鲜明地展露了舍生取义的坚定心志,字里行间涌动着令人肃然起敬的正直之气。诗人以雪中松柏自喻,意在表明自己如那寒冬中的松柏般,始终保持着青翠的本色,无论遭遇何种艰难处境,都不会改变内心的操守。此去的目的在于扶持“纲常”,在诗人眼中,这一使命远比个人的生死更为重要,故而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这种立意与文天祥《正气歌》中所彰显的浩然正气不谋而合,皆是以生命为代价去坚守道义,那份凛然的正义之气从字里行间自然流露,让人为之动容。颔联紧紧呼应首句,巧妙运用两个典故来凸显自身的凛然正气。龚胜和伯夷作为千百年来被人们传颂的忠臣义士的典范,他们的事迹早已深入人心。诗人以他们作比,并非仅仅是将其视为学习的榜样,更在诗句中用“岂无”“不独”这样的词语,充分展现出一种“今日我将与他们并列”的豪迈气概。“岂无”二字以反问的形式,强调了忠臣义士并非只存在于过去,如今亦有自己这样的人;“不独”则进一步表明,自己愿意与龚胜、伯夷一样,成为忠义的代表,这种表达让诗人的气节更加鲜明地呈现在读者面前。颈联承接第二句,直接阐述了此行的意义,清晰地表明了自己面对生死抉择时的观念。生与死向来是人生中最为关键的抉择,而在这首诗里,诗人说“生堪舍”“死甚轻”,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想法,正是因为“义”的分量远超生命本身。在这里,诗人对生、死、礼、义进行了最为严肃认真的权衡考量,通过深入的思考,得出了最为清晰明确的结论。他认为,当“义”与“生”发生冲突时,舍弃生命来成就道义是值得的,死亡在道义面前也显得不那么沉重了,这种对生死的看法,充分体现了诗人崇高的精神境界。尾联对全篇进行了总结提升。第七句完全采用了韩愈文中的词语,读来仿佛能清晰地看到张巡呼告、霁云笑答时的神情姿态,画面感极强。而诗人正是将自己比作告别张巡的南霁云,响亮地宣告大丈夫宁可死也不投降,坚决地表达了以身殉节的决心。最后一句以“皇天上帝眼分明”作结,其含义既指南霁云的不屈精神有皇天可以见证,也表明自己虽然被迫北上,但一片忠心可对天表。这样的结尾,不仅让诗人的忠义之心有了依托,也让全诗的情感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4. 作品点评
艺术上独具匠心,结构上比兴与赋体交替,使诗意虚实相生、层层递进;炼字上巧用“岂无”“堪”等虚词,强化不屈信念与舍生取义的决心。全诗完美诠释大丈夫精神,以诗言志,在历史中树立起一座气节丰碑,艺术价值与精神力量兼具。
# 这首七言律诗,不假雕琢而语工句炼,从容赴死而感情炽烈,写得声情激荡,沉挚悲壮。中间两联,属对工整,‘龚胜洁’与‘伯夷清’‘义高’与‘礼重’又是互文对举,中间各以‘岂无’‘不独’‘便觉’‘方知’嵌连,语言富于变化,有抑扬顿挫之美。
不详安徽大学中文系教授臧维熙《中国文学名篇鉴赏 诗卷》
上一篇:宋·辛弃疾《念奴娇·书东流村壁》
下一篇:宋·蒲寿宬《咏史八首·陶侃母》